中医养生的依据:男女生长规律《黄帝内经》认为,养生要依据人体的生长规律,人体经脉气血的盛衰、生殖能力的强弱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男子生长规律男子到了八岁左右,肾脏的精气开始充实,毛发渐盛,牙齿更换;十六岁时,肾气旺盛,天癸产生,精气充满而外泄,体内阴阳之气调和,具有了生育能力。到了二十四岁左右,肾气已经充满,筋骨坚实有力,长出智齿,身高长到了最大的限度;三十二岁时,筋骨生长壮盛,肌肉丰满。四十岁时,肾气衰退,头发开始脱落,牙齿开始松动。到了四十八岁左右,人体上部的阳气开始衰退,面容憔悴无华,鬓发斑白;五十六岁时,肝气衰退,筋骨活动不灵活。到了六十四岁左右,天癸尽竭,精气衰少,肾衰退,形体疲惫,肾气大衰,则牙齿毛发脱落。肾主水,接收五脏六腑的精气而储藏起来,精气的来源除与生俱来的“先天之精”外,还需其他脏腑“后天之精”的补充营养,所以五脏的精气充盛,肾的精气才能盈满溢泄;到了老年,五脏的精气都衰败了,筋骨得不到精气的濡养而出现松弛乏力,天癸尽竭,因此会鬓发斑白,身体沉重,步态不稳,也就不能再生儿育女了。
女子生长规律
《黄帝内经》认为,女子七岁时,肾气旺盛起来,开始换牙齿,头发长长。到了十四岁左右,对生殖功能有促进作用的物质--“天癸”产生,使任脉通畅,太冲脉气血旺盛,月经按时来潮,开始有了生育能力;二十一岁时,肾气发育平衡,智齿生长,生长发育达到顶点。到了二十八岁左右,筋骨坚实,肌肉丰满,毛发生长极盛,身体也最健壮;三十五岁时,阳阴经脉的气血衰退,面部开始憔悴,头发开始脱落。到了四十二岁左右,经过头面部的三阳经脉气血都衰减了,面容焦枯,头发开始变白;四十九岁时,任脉空虚,太冲脉气血衰少,天癸尽竭,月经停止,形体衰老,丧失了生育能力。内经名言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
释文:人生长到十岁的时候,五脏发育到一定的健全程度,血气的运行完全均匀,人体生长发育的根源是肾的精气,精气从下部而上行,所以喜爱跑动。阴阳平衡是健康的保证自古以来人类就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就在于把握生命之气与自然相通的规律,而其关键又在于掌握阴阳的变化。而阴阳的平衡又是健康的保证。
阴阳调和人才健康
大凡阴阳的关键问题是:阳气致密于外,阴精才能固守于内。如果阴阳失调,就像自然界只有春天没有秋天,只有冬天没有夏天一样,所以调和阴阳是最重要的原则。如果阳气过强,不能致密于外,阴精就要耗损。只有阴阳平和协调,人的精神才会平安正常,如果阴阳分离,人体阴精也会因此而枯竭。
养生要调和阴阳四时阴阳是自然界万物赖以生长的根本,因此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在春夏时节保养阳气,秋冬两季养收、养藏,所以能同自然界其他的万物一样,维持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如果违背了这个基本原则,就会伤伐到人的根本,损坏人的天真之气。所以说,四时阴阳的有序变化是世间万物的终始,是死与生的根本。违背这个根本,就会灾害丛生;顺从它便不会产生疾病,也就是掌握了养生之道。对于养生之道,圣人遵循它,愚昧的人则违背它。
调和阴阳要顺应自然规律一般来说,人到了四十岁时,体内阴精已衰减了一半,起居动作开始衰退;到了五十岁左右,就感觉身体沉重,听力及视力明显减退;到了六十岁左右,阴茎痿废不用,元气大衰,九窍的功能减退,下部虚而上部实,鼻涕眼泪常不自觉地流出来。所以说,明白了七损八益的调理方法,身体就强健;不懂得调理的人,身体就容易衰老。内经名言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释文:所以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的寒暑变化;不过于喜怒,并能良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节制阴阳的偏盛偏衰,并调和刚柔,使之相济。像这样,就能使病邪无从侵袭,从而延长生命,不易衰老。阴阳平衡是养生的根本阴阳是自然界存在的基础,阴阳平衡是确保自然万物不受损害的根本,人类养生也必须以调和阴阳为基础。阴阳之气调和是人体健康之本
阴阳是自然界存在的基础,阴阳平衡是确保自然万物不受损害的根本,人类养生也必须以调和阴阳为基础。
在人的身体中,阳主外,开发肌肤腠理;阴主内,游走于六腑,归藏于五脏,帮助身体吸收营养,排出糟粕。养生要顺应季节的变化《黄帝内经》是一本关于养生的书,而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是随着春、夏、秋、冬季节的转换而变化的,这是追求养生之人不可不知的。春季养生春季的三个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自然界生机勃发,故称其为发陈。在自然界呈现出一种新生的状态,万物欣欣向荣。在此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起床后到庭院里散步,披散开头发,穿着宽松的衣物,不要使身体受到拘束,以便使精神随着春天万物的生发而舒畅活泼,充满生机,这是适应春季的养生法则及方法。
夏季养生
夏季的三个月,万物生长华丽茂盛,故称其为蕃秀。天地阴阳之气相互交通,植物开花结果。当此之时,人们应当晚睡早起,切莫厌恶白天过长,保持心情舒畅,使精神之花更加秀丽,使阳气宣泄通畅,对外界事物有浓厚兴趣,这是适应夏季养生的法则及方法。
秋季养生
秋季的三个月,自然界呈现出一派丰收而平定的景象。秋风劲疾,秋高气爽,景物清明。在这个季节里,人们应如同鸡的活动一样,早睡早起,促使精神情志安宁,以缓和秋季初凉的伤伐,收敛精神情志而不使其外散,使秋气平定,肺气清肃,这就是与秋季相适应的可以保养人体“收”气的方法与原则。
冬季养生
冬季的三个月,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季节,自然界中的阳气深藏而阴寒之气很盛。风寒凛冽,水结成冰,大地冻裂,在此时,人们应当早睡晚起,必待太阳升起时起床,使精神情志安宁而不妄动,如同潜伏起来一样,离开寒冷气候的刺激,尽量保持温暖,不要过多地出汗,损伤正气,就是适应冬季“藏”气特点的养生方法和原则。内经名言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藏皆如此。释文:气虚是肺功能降低的结果,气逆表现为两足发凉。不是被克的时月则生,正当被克的时月则死。其他脏的虚实依此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