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凤凰含章图书网!
含章文库

中国书画入门
吴昌硕弟子、齐白石伯乐等书画大家代表作;便于实践的中国书画入门指导书

定     价:¥29.80
作     者:诸宗元,叶鋆生,陈师曾
出 版 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7-01
ISBN:9787214234261
版 次:  1 页 数:  160 字 数:  9000
印刷时间:  2019-07-01 开 本:  32开 纸 张:

 轻型纸

印 次:  1 装 帧:  平装-胶订 正文语种:  

编辑推荐:

    书画同源,书法与绘画是中国人素来看重的两种艺术。本着便于实践,使本书成为中国书画爱好者较佳的入门指导书的目的,本书集合了三位民国文化大家的作品。前两部分分别是吴昌硕弟子诸宗元所著的《中国书学浅说》和《中国画学浅说》;后两部分则分别收入了民国宿儒叶鋆生和另一位书画艺术宗师陈师曾的文章,阐述并梳理了中国文字、书道及历史上一些中国画派的传承等基础知识。
全书文字深入浅出,并颇具文采,即使是毫无基础的一般读者也能深深地感受到这些文化巨匠的良苦用心。

内容推荐:

    本书集结了三位文化大家——诸宗元、叶鋆生、陈师曾关于书法绘画的经典篇目。全书系统讲述了书学中书体、笔法、字

之结体及运用、学书之次第,画学中画体、画法、用笔、设色等基础内容,并梳理了中国文字、书道及历史上一些中国画派

的传承等知识,最后一章的“陈师曾讲中国绘画史”部分,则重点讲解了清代山水、花卉的派别,中国人物画的变迁等专题性

文章。全书行文浅显,知识丰富且通俗易懂,是书画爱好者较佳的入门指导书。

作者简介:

诸宗元(1875-1932)
民国藏书家、书画家。字贞壮,一字贞长,别署迦持,晚号大至。曾师从晚清著名艺术家吴昌硕,其诗词、书法与绘画造诣深受时人称道。著有《中国书学浅说》《中国画学浅说》《病起楼大至阁诗》《书法征》等。
叶鋆生
生卒年不详,只知是位民国宿儒。从零星的史料看,他应是福建建瓯人,曾担任过两任中学校长。他对本国史有极浓的兴趣,“ 每于三餐睡觉外, 几全埋头在读史里面”。代表作有《中国人文小史》《中国历代文学变迁的鸟瞰》。
陈师曾(1876-1923)
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中国画导师,亦是齐白石的伯乐。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先生兼作史论探讨,既有创作经验,又擅理论研究,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堪称一代艺术宗师。代表作品有《中国绘画史》《文人画之价值》。

目录:

中国书学浅说
例言
绪论
一、书体之分析
二、笔法之研究
三、字之结体及运用(上)
四、字之结体及运用(中)
五、字之结体及运用(下)
六、学书之次第(上)
七、学书之次第(下)
八、中国历代制字之概述
九、中国历代书家与论书之概述
十、学书之宜忌
十一、余论
中国画学浅说
例言
绪论
一、画体之分别(上)
二、画体之分别(中)
三、画体之分别(下)
四、画法通论
五、画之用笔
六、画之用墨
七、画之设色
八、学画之程序
九、论章法
十、论皴法及点苔
十一、论写生及写意
十二、画之落款及题识
十三、画之品目
十四、画与书学之关系
十五、余论
叶鋆生谈文字与书道
一、文字
二、书道
陈师曾讲中国绘画史
一、文人画之价值
二、清代山水之派别
三、清代花卉之派别
四、中国人物画之变迁
五、绘画源于实用说
六、中国画是进步的

媒体评论:

在线试读:

例言
一 我国书学,为国人所素重。自汉迄今,论书者代有述作,或陈义过高,不切今用;或词旨渊雅,难于通俗,此编目曰浅说,意在便于实习。
一 书体改革,以及创作,为一国学术之大变迁,本编于此问题,援古证今,以述其略。
一 我国现行之正书,及行草,大都源出晋、唐,论书者曾谓晋人尚意,唐人尚法,意有难传,法尚易解,本编故偏重于法。
一 编者成此短册,几竭五十余日之日力,甄综故说,稍益新知,自视然,义多挂漏。
绪论
国于世界,一国应有一国之文字。所谓书法,以表示文字之构造,间架行列,及于点画,各有法度。其保持能永久,其推行愈广远,则其国为文明为强盛,如国人荒弃其国历代相传固有之文字,则将无以为国。此编者草此浅说之本义也。
我国教育,至周时为渐备。其时定制,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教国子,先以六书,犹守黄帝时代仓颉所作之古文,至周宣王时,史官籀作大篆以教学僮,乃与古文异体。然自黄帝以来,至于周宣王,二千余年,我国所通行之字,惟篆书而已。
秦既焚书,古文浸失。李斯乃损益仓、史二家文字,造为小篆,即今所存汉许慎《说文》①,皆秦小篆也。同时程邈,作隶书,起于官职多事,以便施于徒隶。又名曰左书,则以其书法便捷,可以佐助篆所不逮。此我国文字最大之变迁,由篆入隶,至今皆并存之。
汉兴定律,学童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大史并课。最者取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孝平时,征沛人爰礼等,令说文字,以礼为小学元士,此为书学设官及以书法考试之制,至唐且设书学博士之专官矣。
汉晋以至六朝,书法亦递变。今所通行之真书、行书、草书,皆为此时代所产生,而晋人尤以善书称于世。唐、宋以来,善书者,皆源出于晋人,盖真书、行书、草书,通俗应用,便于篆隶,故又成此一大变迁。即隶书之法,唐代亦小变,今所传唐隶,与汉隶亦殊不同。
元虽以蒙古之族,入主我国,诏令文告,多用白话,曾制定蒙古新字。然当时工书者,仍守唐宋之支流。明迄有清之初,学书者多守阁帖。清中叶以后,一时风尚,研究《说文》,旁及金石文字。如是乃多摹碑碣拓本,自此书学乃有碑帖二派之区别。近今好古之士,推究文字源流,以发掘所得古代蠡壳龟版,仅存之文字,与敦煌石室所发现汉唐之写本,用求篆籀隶楷之变,此又书学近辟之涂径。继此以往,变迁如何,尚不可知。所愿我国人保存其国固有之文字,推行其国固有之文字,以尊其国,则为大幸,不可仅视为一国之美术也。
一、书体之分析
古今书体之说,至为繁赜。《法书要录》所载,梁庾元成《论书》谓书有一百二十体,今多不传,惟唐张怀所撰《十体书断》,标举尚简。其时去古尚近,追述造作之人,亦当可信。用宗其说,以实此篇。
古文 黄帝史仓颉所作。
大篆 周宣王太史史籀所作。
籀文 周太史史籀所作。
小篆 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
八分 秦上谷王次仲所作。(《书断》又云:后汉亦有王次仲为上谷太守,非上谷人。此说近是。)
隶书 秦下人程邈所作。
章草 汉黄门令史游所作。
行书 后汉颍川刘德升所作。
飞白 后汉左中郎将蔡邕所作。
草书 后汉张芝所作。
据上所述,现今通行之书体,已详其源流,惟独无楷法。然《书断》八分条下,引王之说,谓:次仲以古书方广,少波势,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又云:本谓之楷书,后世以为楷式,盖其时即以八分为楷书,故不别举其名也。宋高似孙《纬略》,引晋中经簿云,置楷书吏自晋始,则楷书之兴,当由于后汉以及晋初。
宋《宣和书谱》叙论,则简括言之,列目凡六:曰篆书,曰隶书,曰正书,曰行书,曰草书,曰八分书。宋周越《古今法书苑序》,则以正书、正行、行草、草书,分为四等。盖正书草书,分体特殊,所谓正行,则正书而兼行书之体;所谓行草,则行书而间以草书。
现今通俗应用,以正书正行为最便,以能识字者,即能辨其点画,不易错误。若草书,则偏旁之混合,行次之联缀,一有不慎,则易误也。况古人重视草书,且有章草、草书之别,所争之点,其说至繁,然明捷而正确者,以宋黄伯思《东观余论》所云:凡草书分波磔者为章草,非此者谓之草,最合于法。盖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以书之,义取便于速写,故曰《急就》。因草创之义,遂称为草书耳。
二、笔法之研究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此晋卫夫人之言也。其言执笔之法,真书去笔头定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定三寸一分。又言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我国晋唐以后善书者,其立论多本之。至元陈绎曾,其言执笔之法,分列手法、腕法、指法,最为明了。盖三法能知,执笔之法,思过半矣。今录于下:
手法 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
腕法 分三类:
枕腕 以左手枕右手腕。
提腕 肘着案而虚提手腕。
悬腕 悬着空中最有力。
指法 分八类: 大指骨下节下端用力欲直。
捺 食指着中节旁。此上二指主力。
钩 中指着指尖钩笔下。
揭 名指着指外爪肉际揭笔上。
抵 名指揭笔中指抵柱。
拒 中指钩笔名指拒定。此上二指主转运。
导 小指引名指过右。
送 小指送名指过左。此上二指主来往。
然指法所举八类,《书苑菁华》引南唐后主李煜所著书述,列举相同。论者谓后主所云拨镫法①即寓于八法之中。且云,其源出于唐之颜真卿矣。盖传授笔法,由汉迄唐,代有其人,《法书要录》,共载二十三人,今具述之:汉蔡邕传之崔瑗及其女琰,琰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羲之传其子献之,献之传其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僧虔传之萧子云,萧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授于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其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之徐浩、颜真卿、邬彤、韦玩、崔邈,此二十有三人,或工于篆,或工于隶,或工于真书行草,要之,能通笔法,则各体之书,皆可工也。
唐韩方明《授笔要诀》,述其所师徐之言,有曰:夫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乎轻健,故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不涩,则险劲之状无由而生,太流则便成浮滑,浮滑则是为俗也。此则由执笔而进言用笔,学书者不可不知。至孙过庭《书谱》,于执用之外,又言使转之法。宋姜夔《读书谱》,亦主其说,清嘉庆道光间,包世臣对于使转之法,尤加发挥,其详见于所著《艺舟双楫》论书中,文多故不备录。
至古人有谓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此皆形容之词。折钗股者,欲其曲折自然,圆而有力;屋漏痕者,欲其横直相倚,匀而藏锋;锥画沙者,欲其无起止之迹;壁坼者,欲其无布置之巧,善书者自能意喻,不必以此泥论于古人矣。

书摘与插画:

商品评价

还可输入255个字符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数字多媒体 | 最新招聘 | 版权合作 | 联系我们
Hi智车

北京凤凰含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凤凰含章网站(hanbook.cn)版权所有.备案编号:京ICP备19043788号-1
购书热线:13311182098 010-84867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