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凤凰含章图书网!
含章文库

文心 读写的故事

定     价:¥32.00
作     者:作者:叶圣陶 夏丏尊
出 版 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6-01
ISBN:9787214228055
版 次:  1 页 数:  328 字 数:  243 000
印刷时间:  2020-06-01 开 本:  32开 纸 张:

 轻型纸

印 次:  1 装 帧:  平装-胶订 正文语种:  

编辑推荐:

    本书别开生面地以故事题材写国文知识,将阅读写作方法与青年日常遇到的具体事情打成一片,既能近取譬,又切实易行,不仅指点方法,而且着重训练。此外,二位先生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个人品行,因此你可以从字里行间真切体会到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也能够从中了解诸多为人处世的成长法则。
为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要旨,此次编校,我们特将每节重点语句提取至节前,设置了“读写笔记”板块;同时配合每节内容,从适合青年阅读的篇目中精选了数篇文章,将题目列至节后的“名著名篇推荐”板块。希望读者朋友可以从一个个小故事中发现自己的影子,收获更多知识。

内容推荐:

    语文教学改革其实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初具雏形且反响甚好了,本书就是成功案例之一。书中以周乐华为主人公,记录了他在学习与生活中经历的点滴细节,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轻松学到许多语文知识,甚至可以悟出许多为人处世的成长之道。本书平易近人,寓教于乐,多年来受到诸多读者的赞誉,本次再版,更是做了知识点提取与名著名篇推荐,使语文学习更具针对性。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
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毕生致力于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稻草人》等。
夏丏尊(1886—1946)
文学家、语文学家、出版家和翻译家。浙江绍兴上虞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也是我国语文教学的耕耘者,其创办的《中学生》杂志在文化界、教育界有口皆碑。著有《文章作法》《平屋杂文》等,与叶圣陶合著《国文百八课》《文心》等。

目录:

第一章 细节在于观察
一 “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了” 2
二 方块字 10
三 题目与内容 16
四 一封信 24
五 小小的书柜 30
六 知与情与意 37
七 日记 44
八 诗 51
第二章 “读”出来的语感
一 “文章病院” 60
二 印象 69
三 词的认识 76
四 戏剧 85
五 触发 92
六 书声 99
七 读古书的小风波 109
八 现代的习字 119
九 语汇与语感 128
十 左右逢源 136
第三章 善作不如善改
一 “还想读不用文字写的书” 144
二 小说与叙事文 154
三 语调 162
四 两首《菩萨蛮》 171
五 新体诗 179
六 推敲 190
第四章 为文章“锦上添花”
一 读书笔记 200
二 修辞一席话 210
三 《文章的组织》 218
四 关于文学史 227
五 习作创作与应用 235
六 鉴赏座谈会 243
七 风格的研究 252
八 最后一课 263
附录
论教本与写作 272
论百读不厌 283
诗的形式 289
诗的语言 294
论“以文为诗” 303
歌谣里的重叠 311

媒体评论:

在线试读:

一 “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了”
读写笔记
鲁迅所写的是晚秋的夜,所以文中表现出萧瑟的寒意、凋落的枣树、枯萎了的花草、避冷就火的小虫,都是那时候实在的景物。他对着这些景物,把自己的感想织进去,就成了那篇文章。景物是外面的经验,对于景物的感想是内部的经验。晚秋夜间的经验,你们是有了的,可是因为平常不大留意,在心里印得不深。至于对于景物的感想,那是各人各异的,小孩子所感到的当然不及大人的复杂,即同是大人,普通人所感到的当然不及诗人文人的深刻。
外面的经验是景物的状况,内部的经验是作文说话的人对于景物的感想。譬如说天上的星在闪烁,这是景物,是外面的经验,说星在䀹冷眼,这是作文说话的人对于星的感想,是内部的经验。外面的经验是差不多人人共同的,最容易明白。内面的经验却各人不同。如果和外面的经验合在一处的时候,比较还容易懂得。像这节,全然是写作者那时个人的心境的,是纯粹的内部的经验。我们除了说作者自己觉得如此以外,别无什么可解释的了。


正午十二时的下课钟才打过,H市第一中学校门口涌出许多回家吃午饭去的学生。女生的华丽纸伞,男生的雪白制服,使初秋正午的阳光闪耀得愈见明亮。本来行人不多的街道突然就热闹起来。
“从今天起,我们是初中一年生了。上午三堂功课,英文仍是从头学起,算学还是加减乘除四则,都没有什么。只有国文和我们在高小时大不同了,你觉得怎样?”周乐华由大街转入小巷,对同走的张大文说。
“我也觉得国文有些繁难。这恐怕不但我们如此,方才王先生发文选的时候,全班的人看了似乎都皱着眉头呢。”
“这难怪他们。我和你在高小时对于国文一科总算是用功的,先生称赞我们俩在全班中理解力最好,尚且觉得够不上程度。”
“今天发出来的两篇文选,说叫我们预先自习。我方才约略看了几处,不懂的地方正多哩。你或者比我能多懂些吧。”
“哪里哪里。反正今天是星期一,王先生方才叫我们在星期三以前把那篇白话体的《秋夜》先预备好,还有一天半工夫呢。我回去慢慢地预备,真有不懂的地方,只好去问父亲了。”
“你有父亲可问,真是幸福。我……”失了父亲的大文不禁把话咽住了。
“我的父亲与你的父亲有什么两样?你不是可以常到我家里去,请我父亲指导吗?今晚就去吧,我们一同先来预备第一篇,好不好?—呀,已到了你家门口了。我吃了饭就来找你一同上课去。下午第一课是图画吗?”乐华安慰了大文,急步走向自己家里去。
周乐华与张大文是姨表兄弟,两人都是十四岁。周乐华家居离H市五十里的S镇,父亲周枚叔是个中学教师,曾在好几个中学校里担任过国文功课。新近因为厌弃教师生涯,就在H市某银行里担任文牍的职务。
暑假前乐华在S镇高小毕业了,枚叔因为乡间没有中学,自己又在银行里服务,不能兼顾S镇的家,就将全家移居H市,令乐华投考第一中学初中部。张大文原是H市人,自幼丧父,他的母亲因他身体瘦弱,初小毕业后,即依从医生的劝告和亲戚间的商议,令他转入乡间的S镇小学校去住读,只在年假暑假回到H市来。乡居两年,大文在高小毕业了,身体也大好了,便留在H市与乐华同入第一中学。两人既是亲戚,两年以来又是同班同学,情谊真同兄弟一样。
下午课毕后,乐华与大文去做课外运动。广阔的运动场,各种各样的运动器具,比较乡间高小的几乎有天渊之差。两人汗淋淋地携了书包走出校门,已是将晚的时候了。
乐华走到家里,见父亲早已从银行里回来了。檐下摆好了吃饭桌凳。母亲正在厨下,将要搬出碗盏来。
“今天上了几班课?程度够得上吗?好好地用功啊!”吃饭时,枚叔很关心地问乐华。
“别的还好,只是国文有些难。”
“大概是文言文吧,你们在小学里是只读白话文的。”
“不但文言文难懂,白话文也和从前的样子不同。今天先生发了两篇文选,一篇白话的,一篇文言的。白话的一篇是鲁迅的《秋夜》,文言的那篇叫作《登泰山记》,是姚……做的。”
“姚鼐的吧。这个‘鼐’字你不认识吧?姚鼐,安徽人,是前清有名的文章家。”
“先生交代在星期三以前要把这两篇文章预备好呢。”
“吃了饭好好去预备吧。不懂的地方可以问爸爸,现在不比从前了。
从前爸爸不和你在一起,自修时没有人可问。”乐华的母亲从旁加进来说。
“我也许无法指导呢。”枚叔苦笑。
“为什么?你不是做过多年的国文教师吗?”乐华的母亲问。乐华也张大了眼睛惊讶地对着父亲。
“惟其做过多年的国文教师,所以这样说。一个孩子从小学升入中学,课程中最成问题的是国文。这理由说来很长,且待有机会时再说吧。”枚叔一边说,一边用牙签剔牙。
乐华愈加疑惑。恰好大文如约来了。天色已昏暗,乐华在自己的小书房里捻亮了电灯,叫大文进去一同预习。枚叔独自在庭间闲步,若有所想。
两人先取出《秋夜》来看,一行一行地默读下去,遇到不曾见过的字,用铅笔记出,就《学生字典》逐一查检,生字查明了,再全体通读,仍有许多莫名其妙的地方。
“‘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你懂得吗?为什么要这样说?”大文问乐华。
“不懂,不懂。下面还有呢,‘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天空有什么可奇怪的呢?不懂,不懂。字是个个认识的,连结起来竟会看不明白,怎样好啊!”乐华皱起眉头埋头再细细默读。
这当儿枚叔踱进小书房来。
“你们看不懂《秋夜》吧。”
“难懂,简直不懂。”乐华和大文差不多齐声说,同时现出请求讲解的眼色。
“不懂是应该的。”枚叔笑着说。
“为什么学校要叫我们读不懂的文章呢?我们在高小读的国语课本,都是能懂的。”大文说。
“让我来告诉你们,”枚叔坐下在椅子上说。“你们在小学里所读的国语课本,是按照你们的程度,专为你们编的。现在中学里,先生所教的是选文,所选的是世间比较有名的文章。或是现在的人作的,如鲁迅的《秋夜》,或是古时的人做的,如姚鼐的《登泰山记》。这些文章本来不为你们写作的,是他们写述自己的经验的东西。你们年纪这样小,经验又少,当然看了难懂了。”
“那么为什么没有人替我们中学生编国文课本呢?”乐华不平地说。
“照理原应该有人来按了年龄程度替你们特地编的,可是这事情并不容易。我从前在中学校教国文的时候,也曾想约了朋友另编一部中学国文教本。后来终于因为生活不安定,没有成功。你们也许不知道,现在中学以上的教师,位置是很不安定的,这学期这里,下学期那里,要想在一处安心教书,颇不容易。你们的国文教师是王仰之先生吧?他是我的老朋友,是一位很好的教师。他这学期教你们,也许下学期就不教你们了。中学校国文科至今还没有适当的课本,教师生活的不安定也是一个大原因。”枚叔说到这里,似乎感慨无限,聪明的乐华和大文从枚叔的言语中就窥见了他所以抛弃教师生活的原因。
“你们在中学里就学,全要靠自己用功了。因为教师流转不定,无论哪一科,教师都是不能负责到底的。”枚叔继续说。
“叫我们对于国文科怎样用功啊!既难懂,又没趣味。”大文说。
“慢慢地来。你们是小孩,是现代人,所读的却是记着大人或古人的经验的文章。照理,大人的经验要大人才会真切地理解,古人的经验要古人才会真切地明白。你们非从文章中收得经验,学到大人或古人的经验程度不可。”
“叫我们忽然变成大人、变成古人吗?哈哈!”乐华和大文不觉笑起来了。
“现在的情形,老实说是这样。你们还算好呢,从前的人像你们的年龄,还在私塾里一味读‘四书五经’,不但硬要他们做大人古人,还要强迫他们做圣人贤人呢,哈哈!”
“哈哈!”乐华和大文跟着又笑了。
“你们笑什么?”乐华的母亲听见笑声,到房门口来窥看。“外面很凉呢,大家快到外面来,不要挤在一间小房间里。”
于是大家出去,一齐坐在庭心。这时月亮尚未出来,星儿在空中闪烁着。枚叔仰视天空,对乐华和大文说:
“你们不是正在读鲁迅的《秋夜》吗?现在正是秋夜呢。你看,星儿不是在䀹眼吗?天不是很蓝吗?现在尚是初秋,一到晚秋,天气愈清,天空看去还要高,有时竟会高得奇怪,还要蓝,有时真是非常之蓝。”
乐华和大文点头,如有所悟。
“鲁迅所写的是晚秋的夜,所以文中表现出萧瑟的寒意,凋落的枣树、枯萎了的花草、避冷就火的小虫,都是那时候实在的景物。他对着这些景物,把自己的感想织进去,就成了那篇文章。景物是外面的经验,对于景物的感想是内部的经验。晚秋夜间的经验,你们是有了的,可是因为平常不大留意,在心里印得不深。至于对于景物的感想,那是各人各异的,小孩子所感到的当然不及大人的复杂,即同是大人,普通人所感到的当然不及诗人文人的深刻。你们方才说看不懂鲁迅的《秋夜》,就是经验未到鲁迅的程度的缘故。”
“爸爸,好像比刚才懂了许多了呢。—大文,我们再去预习吧,看还有什么地方不懂的。”乐华拉了大文,再到小书房里去。
两人热心地再看《秋夜》,一节一节地读去,觉得比先前已懂得不少,从前经历过的晚秋夜间的景物也一一浮现在眼前,文中有许多话,差不多就是自己所想说而说不出的。两人都暗暗地感到一种愉快。
“已经看懂了没有?”枚叔又踱进书房来。
“大概懂得了。—啊,大文。”乐华一边回答,一边征求大文的同意。
“这一节恐怕你们还未必懂吧。”枚叔指着《秋夜》中的一节读道:“‘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这一节恐怕看不懂吧。”
“真的,不懂得。为什么要笑?为什么自己笑了会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四周的空气也会应和着笑?”乐华问。大文也抬起头来注视枚叔。
“我方才曾把经验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面的经验,一种是内部的经验。外面的经验是景物的状况,内部的经验是作文说话的人对于景物的感想。譬如说天上的星在闪烁,这是景物,是外面的经验,说星在䀹冷眼,这是作文说话的人对于星的感想,是内部的经验。外面的经验是差不多人人共同的,最容易明白。内部的经验却各人不同。如果和外面的经验合在一处的时候,比较还容易懂得。像这节,全然是写作者那时个人的心境的,是纯粹的内部的经验。我们除了说作者自己觉得如此以外,别无什么可解释的了。”
“那么,爸爸也不懂?”乐华惊问。
“也许比你们多懂得一些。真能够懂的怕只有作者鲁迅自己了。但是鲁迅虽能真懂,却也无法解释给你们听哩。”


书摘与插画:

商品评价

还可输入255个字符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数字多媒体 | 最新招聘 | 版权合作 | 联系我们
Hi智车

北京凤凰含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凤凰含章网站(hanbook.cn)版权所有.备案编号:京ICP备19043788号-1
购书热线:13311182098 010-84867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