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凤凰含章图书网!
含章文库

写作课 夏丏尊叶圣陶谈写作
72堂写作课教你掌握写作的秘密。参考民国旧本重新编校“文法修辞”“文选参考”模块

定     价:¥32.00
作     者:夏丏尊 叶圣陶
出 版 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6-01
ISBN:9787214235909
版 次:  1 页 数:  304 字 数:  205 000
印刷时间:  2020-06-01 开 本:  32开 纸 张:

 轻型纸

印 次:  1 装 帧:  平装-胶订 正文语种:  

编辑推荐:

     书中包含72节主题课,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章及文学体裁知识。遗憾的是,经过岁月陈年累积,绝大多数版本都只保留了72堂课的主要内容,丢弃了原本的“文法修辞”模块和“文选”模块。因此我们着力参考了民国第1套版本,精心编校,将缺失模块内容悉数补充,力图保留最初的那份“知识的精粹”。
于今来看,对于学生,它是夯实写作基础的工具书;对于教师,它是积累教学经验、传授写作技巧的参考书;对于需要写文案策划的职场人士也同样适用……只要是接触到写作的读者,都可以或多或少地从中汲取到所缺失的知识。

内容推荐:

    本书原名为《国文百八课》,书中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顺序,提出了72个主题课,代表了文章知识的72个方面,

是一本逻辑清晰、讲解精详的写作“宝典”。

    此次出版,我们保留了全书的核心——“文话”部分,并精编精校了“文法或修辞”部分,旨在使读者学习语文写作过程中,

能够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所谓的“所以然”,便是针对语法、修辞的研习,要知道,这一类出自民国教育家之手的

语法类参考书,实属不多。关于这两部分的编校,我们参考了民国第一套《国文百八课》,目的就是希望保留最初的那份“

知识的精粹”。因此,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更多写作爱好者爱不释手的参考书。出于使这本书精练、简洁来考虑,本次出版,

我们只列出了“文选”的文章题目,并删去了“习问”部分,这样全书的知识脉络便更加清晰可读、可学易懂了。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

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毕生致力于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有“优秀的语言艺术

家”之称。代表作有《稻草人》等。

夏丏尊(1886—1946)

文学家、语文学家、出版家和翻译家。浙江绍兴上虞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也是我国语文教学的耕耘者,其创办的

《中学生》杂志在文化界、教育界有口皆碑。著有《文章作法》《平屋杂文》等,与叶圣陶合著《国文百八课》《文心》等。

目录:

第一章 写作不能“一知半解”
第一讲  文章面面观   /  2
第二讲  文言体和语体(一)   /  5
第三讲  文言体和语体(二)   /  8
第四讲  作者意见的有无   /  13
第五讲  文章的分类   /  17
第六讲  应用文   /  22
第七讲  书信的体式   /  26
第八讲  书信与礼仪   /  30
第九讲  书信和诸文体   /  34
第十讲  记述和叙述   /  37
第十一讲 记述的顺序   /  41
第十二讲 叙述的顺序   /  45
第十三讲 记叙的题材   /  48
第十四讲 材料的判别和取舍   /  52
第十五讲 叙述的快慢   /  56
第十六讲 叙述的倒错   /  59
第十七讲 过去的现在化   /  63
第十八讲 观点的一致与移动   /  67
第二章 “泼墨如水”,也要“惜墨如金”
第十九讲  日记   /  72
第二十讲  游记   /  76
第二十一讲 随笔   /  80
第二十二讲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  84
第二十三讲 间接经验的证明   /  88
第二十四讲 第一人称的立脚点   /  91
第二十五讲 第二人称的立脚点   /  95
第二十六讲 第三人称的立脚点   /  99
第二十七讲 叙述的场面   /  103
第二十八讲 事物与心情   /  107
第二十九讲 情感的流露   /  111
第三十讲  抒情的方式   /  116
第三十一讲 情绪与情操   /  120
第三十二讲 记叙与描写   /  124
第三十三讲 印象   /  128
第三十四讲 景物描写   /  132
第三十五讲 人物描写   /  137
第三十六讲 背景   /  141
第三章 “想明白”再“说清楚”
第三十七讲 记叙文与小说   /  146
第三十八讲 小说的真实性   /  150
第三十九讲 韵文和散文   /  154
第四十讲  诗的本质   /  159
第四十一讲 暗示   /  164
第四十二讲 报告书   /  169
第四十三讲 说明书    /  173
第四十四讲 说明和记述   /  176
第四十五讲 说明和叙述   /  180
第四十六讲 说明和议论   /  184
第四十七讲 说明的方法   /  188
第四十八讲 类型的事物   /  192
第四十九讲 抽象的事理   /  196
第五十讲  事物的异同   /  200
第五十一讲 事物间的关系   /  203
第五十二讲 事物的处理法   /  207
第五十三讲 语义的诠释   /  210
第五十四讲 独语式和问答式   /  214
第四章 “有理有据”才能“据理力争”
第五十五讲 知的文和情的文   /  220
第五十六讲 学术文    /  225
第五十七讲 对话   /  229
第五十八讲 戏剧   /  233
第五十九讲 文章中的会话   /  237
第六十讲  抒情诗   /  241
第六十一讲 叙事诗    /  245
第六十二讲 律诗   /  249
第六十三讲 仪式文(一)   /  253
第六十四讲 仪式文(二)   /  257
第六十五讲 宣言   /  261
第六十六讲 意的文    /  264
第六十七讲 议论文的主旨   /  268
第六十八讲 立论和驳论   /  272
第六十九讲 议论文的变装   /  276
第七十讲  推理方式(一)—演绎   /  280
第七十一讲 推理方式(二)—归纳   /  285
第七十二讲 推理方式(三)—辩证   /  290
第四十讲  诗的本质   /  159

媒体评论:

在线试读:

第一讲 文章面面观
文章是记载世间事物、事理和抒述作者意思、情感的东西。每一篇文章有着内容与形式的两方面。某篇文章记载着什么事物、事理或抒述着什么意思、情感,那事物是什么样子,事理是否真确,意思是否正当,情感是否真挚,又,那些事物、事理或意思、情感对于世间有什么关系,对于我们有什么益处:诸如此类是内容上的探究。同是记载事物、事理或抒述意思、情感,在文章上有多少方式,怎样说起,怎样接说下去,什么地方说得简单,什么地方说得繁复,到末了又怎样收场,以及怎样用词,怎样造句,怎样分段落,怎样定题目、加标点:诸如此类是形式上的探究。
每读一篇文章该作内容的与形式的两种探究。文章的内容包括世间一切,它的来源是实际的生活经验,不但在文章上。至于文章的形式纯是语言、文字的普通法式,除日常的言语以外,最便利的探究材料就是所读的文章。
中学里国文科的目的,说起来很多,可是最重要的目的只有两个,就是阅读的学习和写作的学习。这两种学习,彼此的关系很密切,都非从形式的探究着手不可。
从古到今,文章不知有多少,读也读不尽这许多。取少数的文章来精读,学得文章学上的一切,这才是经济的办法。你读一篇文章的时候,除内容的领受以外,有许多形式上的项目应当留意;对于各个项目能够逐一留意到,结果就会得到文章学的各部门的知识。
一、这篇文章属于哪一类?和哪一篇性质相似或互异?这类文章有什么特性和共通式样?(文章的体制)
二、文章里用着的词类,有否你所未见的或和你所知道的某词大同小异的?(语汇的搜集)
三、文章里词和词或句和句的结合方式有否特别的地方?你能否一一辨认,并且说出所以然的缘故?(文法)
四、文章里对于某一个意思用着怎样的说法?那种说法有什么效力?和别种说法又有什么不同?(修辞)
五、文章里有什么好的部分?好在哪一点?有什么坏的部分?坏在哪一点?(鉴赏与批评)
六、这篇文章和别人所写的同类的东西有什么不同?你读了起什么感觉?(风格)
七、从开端到结尾有什么脉络可寻?有否前后相关联的部分?哪一部分是主干?哪些部分是旁枝?(章法布局)
别的项目当然还有,以上所举的是最重要的几个,每个项目代表文章的探究的一个方面。能从多方面切实留意,才会得到文章上的真实知识,有益于阅读和写作。
文选参考
①《读书与求学》孙伏园
②《差不多先生传》胡适
文法 字和词
一篇文章是用许多单字连缀成功的,用一个个的方块的单字结合而成一篇文章,这里面就有许多条件。一个单字本身往往意义不定,要和别的字拼合起来摆在句子当中看,才会明白。例如一个“会”字,一个“的”字,单独写在这里意义就不确定,要和别的字拼合,放到句子当中去,才显出它们的一定的意义来。


文人争国会。这次中央全体会议如果开得成。专心读书的人决不会有健康的身体的。
的确一辈子只把读书当做求学。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我毫不迟疑的答复他。

单字列入句中的时候,成了句的成分,有的仍保存着独立的资格,有的却不然,和别的字互相拼合,另成一个意义了,这种句的成分文法上叫做词。
文章是由句结成的,句是词结成的,词可以是一个单字,也可以是几个单字,一个单字并不一定就是一个词。有十个单字的文句,并不一定就有十个词。
文法所讨论的是词与句的法则,字和词的区别是先得分辨清楚的。
第二讲 文言体和语体(一)
现在我国的文章有文言体和语体两种。小学里读的都是语体文,一到中学校,就要兼读文言体的文章了。
文章本是代替言语的东西,凡是文章,应该就是言语,不过不用声音说出来而用文字写出来罢了;言语以外决不会另有文章。所谓文言,其实就是古代的言语。
言语是会变迁的。古代的人依了当时的言语写成文章,留传下来,后代的人依样模仿,不管言语的变迁不变迁;于是言语自言语,文章自文章,明明是后代人,写文章的时候偏不依当时的言语,定要依古人的言语才算合适。因而就有了文言体。这情形各国从前也曾有过,不但我国如此。
我国现在行用语体文了,但年数还不长久,从前传下来的书籍都是用文言体写的,社会上有一部分的文章也还沿用着文言体。所以,我们自己尽可以不再写文言体的文章,但为了要阅读一般书籍和其他用文言体写的文章,仍非知道文言体不可。
文言体和语体的划分,越到近代越严密,这显然和科举的考试制度有关。古人所写的文章时时流露着当时言语的分子,近代的文章,只要是与科举考试无关的,也常常可以在文言里看出言语的成分来。文言体、语体混合的文章,自古就很多。
举一个例说,曲剧里的词曲大都是文言体,而说白却大都是语体,白话的“白”字就是从这里来的。这显然是文言体和语体混合的明证。此外如演义体的小说,如宋元以来的语录,如寻常家书等类的文章,里边都保存着许多言语的原样子。
这文言体和语体的混合,可以看作从文言体改革到语体的桥梁。
文选参考
①《孙策太史慈神亭之战》罗贯中
②《语录八则》
文法 词的种类(上)
许多单字连缀成句以后,单字的意义确定了,有的独立成一个词,有的和别的单字合起来成一个词。词才是句的成分。与其说句是用单字合成的,不如说句是用词合成的来得妥当。
词有下面的几种。
1.名词 这是事物的名称不论有形无形凡是我们所能用五官接触、用心忆念的东西,都用名词来表出。如“书”“球”“生活”“知识”“火车”“糖”“胡适”“差不多先生”“三国演义”等列入句中作事物的名称用的,都是名词。
2.代名词  这是用来代替名词的。事物原各有名称,但有时事物摆在面前,指示一下就够了,不必用本名;或者已见于前,也无须再用本名。这等时候都可用代名词来代替。如“你”“汝”“吾”“我”“他”“之”“她”“它”“这个”“那个”“这里”“那里”“彼”“此”等在句中代替事物的本名的,都是代名词。
3.动 这是用来表示事物的动作的。如“知”“战”“买”“望”“生”“死”“答复”“批评”“试试”“摇摇”等在句中表示事物的动作的,都是动词。事物的动作有两种性质,一是动作的影响及不到别的事物的,叫自动;一是动作的影响及到别的事物的,叫他动。因此,动词也有自动和他动的区别。如:
张英领兵至牛渚,积粮十万于邸阁。孙策引兵到,张英出迎,两军会于牛渚滩上。
在这里面,“至”“到”“出迎”“会”所表示的是不影响别的事物的动作,都属于自动词。“领”“引”影响到“兵”,“积”影响到“粮”,都属于他动词。他动词下常带事物的名称,叫被动词。
又有一种词,本身并无动作的意味,但在句里面却是担任动词的职务的,文法上通常叫做同动词。语体的“是”字,文言的“为”字,就常有用作同动词的时候。如:
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这句话是顽皮的。
十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
上面所举的三种词在句的构成上最为重要,有了这三种词,简单的句就可以造成了。例如:
繇怒。(名词,自动词)
孙策出马。(名词,他动词)
众视之。(名词,代名词,他动词)
哪个是孙策?(代名词,名词,同动词)
第三讲 文言体和语体(二)
假如这里有两篇写同一事情的文章,一篇是用语体写的,一篇是用文言体写的,把这两篇文章一句句一字字地对照了看,就容易看出语体和文言体的区别来。
语体和文言体的区别在哪里?不消说在词的用法和句子的构造上。从文言体到语体,词的用法的变迁有下面的几条路径。
一、由简单而繁复 有许多一个字的词,文言体里常常单独的,语体里却要配上一个字成为两个字的词才用。例如“衣”,在文言体里可以单用;语体里就要加上一个字,成为“衣服”“衣裳”或“衣着”才明白。一个“道”字,在文言体里常单用的,有时作“道德”解,有时作“道理”解,又有时作“道路”解;语体里就不能这样含糊,道德是“道德”,道理是“道理”,道路是“道路”,要分得清清楚楚。语体用字比文言体繁多些,字所表达的意义比文言体明确些。
二、由繁复而简单 有一些字,在文言体里原有好几种解,一到了语体里,解释就比较简单起来。例如一个“修”字有许多解释,其中有一个是“高长”;可是语体里只在“修”“修饰”等意思上用到“修”字,“高长”的一部分意思是被除去了。又如“戾”字的解释,有一个是“到”和“及”的意思;语体里的“戾”字,这个解释也没有了。可见同样一个字,在解释上,语体比较文言体简单些。还有,文言体里的代名词是很繁复的,在语体里却很简单。语体里只是一个“我”字,在文言体里就有“吾”“我”“余”“予”等字;语体里只是一个“你”字,在文言体里就有“尔”“汝”“子”“若”“而”“乃”这许多;文言体里的“是”“此”“斯”“兹”一串的指示代名词,在语体里只须用一个“这个”或“这”就够了。可见在词的范围上,语体比文言体也简单得多。
三、由古语到今语 文言体里所用的词有许多是语体里绝对不用的,这由于古今言语的根本两样。例如文言体里的“曰”,语体里改用“说”了;文言体里的“矣”,语体里改用“了”了。此外,文言体里还有一类的词,如作小马解的“驹”,作小牛解的“犊”,在语体里决不会用到,因为我们日常言语上早已不用这两个词,要么说“牛犊”“马驹”,或者爽脆地说“小马”“小牛”了。
句的构造的不同,当然有许多方式,最显著的是成分的颠倒。“有这个”在文言体是“有之”,“不曾有这个”却是“未之有也”;“你回上海”是“子归上海”,“你回哪里去”却是“子安归”。这种成分颠倒的例子是常见的,都和代名词的用法有关系。
文选参考
①《希伯来开辟神话》
文法 词的种类(下)
有了名词、代名词和动词三种,已可造简单的句子。但句子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复杂的句子,除了名词、代名词、动词以外,还得兼用别种词。
4.形容词 这是限制事物的。我们见到一条狗,为了要和别的狗分别起见,单说一个“狗”字不够,常加“大”“小”或“黑”“白”等字上去,叫做“大狗”“小狗”或“黑狗”“白狗”。这些加上去的就是形容词。此外,如高”“低”“远”“近”“深”“浅”“好”“坏”“黄”“红”等凡是在句中用来限制事物、表出事物的性态的,都是形容词。
5.副词 这是限制事物的动作和性态的。事物的动作和性态有种种的不同,例如说“天晴”,有“将晴”“久晴”等别,说“山高”有“很高”“还高”等差异。这些加上去的“将”“久”“很”“还”等就是副词。此外如“更”“又”“非常”“十分”“快快”“慢慢”“已经”“才”等凡是在句中用来限制事物的动作和性态的,都是副词。
6.介词 这是介绍别的词来限制事物或事物的动作、性态的。有后介词、前介词两种。摆在被介绍的词后面的叫做后介词;摆在被介绍的词前面的叫做前介词。
后介词介绍别的词来限制事物,它和所介绍的词连在一起,等于一个形容词。有“的”“之”两个,语体文常用“的”,文言文常用“之”。例如: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
你非我之敌手。
前介词介绍别的词来限制事物的动作或性态,它和所介绍的词连在一起,等于一个副词。最普通的如“把”“为”“以”“到”“在”“自”“至”“比”“于”“与”“和”等都是。例如:
若孙策能于江东立业。
它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
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凡是在句中介绍别的词来限制事物或事物的动作、性态的,都是介词。
7.接续词 这是用来连接词和词或句和句的。两个词或两句有关系的句子接合在一处的时候,用接续词来连接。例如:
策与慈方才罢手。
他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
“与”字把“策”和“慈”二词连接起来,“和”字把“鼻子”“嘴”二词、“气味”“口味”二词连接起来,这是词的接续词;“但”字把“他有鼻子和嘴”“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二句连接起来,这是句的接续词。凡用来连接词或句的都是接续词。
8.助词  这是用来传达各种句语的语气的,常摆在一句句子的末尾。如:
我便是东莱太史慈也。
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
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这里“也”“吧”“吗”三字所传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凡是用来传达语气的词,都是助词。
9.感叹词  这是用来表出情感的,常独立地摆在一句句子的前面。如:
哼!你敢怎样?
唉!事情不好了。
“哼”“唉”都独立摆在句子的前面,各表出一种情感。凡是这样的词,都是感叹词。
词的种类不出上面所举的九种,普通叫做九品词。有了这九种词,任何复杂的句子都可以构造了。

书摘与插画:

商品评价

还可输入255个字符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数字多媒体 | 最新招聘 | 版权合作 | 联系我们
Hi智车

北京凤凰含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凤凰含章网站(hanbook.cn)版权所有.备案编号:京ICP备19043788号-1
购书热线:13311182098 010-84867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