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凤凰含章图书网!
含章文库

伴随小学生成长的十大音乐家
小学生爱读本-全新改版

定     价:¥24.80
作     者:
出 版 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8-01
ISBN:9787553751832
版 次:  1 页 数:  200 字 数:  90000
印刷时间:  2016-08-01 开 本:  16开 纸 张:

 纯质纸

印 次:  1 装 帧:  平装-胶订 正文语种:  

编辑推荐:

追寻名人成功的足迹
汲取我们成长的动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名人的足迹从未被时间所湮没,他们的故事犹如点点星光,在逝去的岁月中熠熠生辉。他们用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不懈的追求,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重的色彩。让我们穿越时空,揭开贝多芬、莫扎特等大音乐家们人生的神秘面纱,从他们成功的轨迹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历史需要回顾,我们正在成长,这些不朽的群像、伟大的足音,将激励我们走向绚烂的未来。

内容推荐:

《伴随小学生成长的十大音乐家》选取了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十位著名音乐家.追寻并讲述了他们的成长历程,力求对

你的心灵有所触动,助你早日确定自己的人生航向。打开《伴随小学生成长的十大音乐家》,贝多芬、莫扎特等大音乐家们人生的神

秘面纱将在你面前一层层褪去。你会发现,他们的伟大人生都有赖于艰苦不懈的努力。相信只要努力,你也一样可以达到这样的高度。

作者简介:

学习型中国·读书工程教研中心由全国百位优秀小学校长、优秀教师组成,其中包括马步坤、朱雪玲等,联合编审,以打造中国

小学生爱读本经典为己任,为中国小学生拓展课外知识的新天地。

目录:

先死而后生的“音乐之父”—巴赫
音乐世家……13
魏玛时期……16
寇顿时期……20
莱比锡时期……22
传世瑰宝……26
“交响乐之父”—海顿
流浪生涯……31
不幸婚姻……35
音乐奴仆……38
伦敦偶像……41
叛逆师生……43
晚年巨作……45
造物主的杰作—莫扎特
神童诞生……49
马车生涯……51
爱情激发……57
“海顿爸爸”……61
辉煌成就……63
英年早逝……65
魔鬼小提琴演奏大师—帕格尼尼
勤学苦练的奇迹……69
为琴所迷的宫廷之灾……72
魔鬼的惊世演奏……78
琴和弓的落地尘埃……82
命运“圣斗士”—贝多芬
惨遭鞭笞的童年……87
维也纳深造……89
名扬维也纳……92
天妒英才……94
英雄赞歌……98
爱情伊甸园……99
艺术之巅……102
命运休止符……104
贫穷的“歌曲之王”—舒伯特
在贫穷中成长的偏才……107
在贫困中成长的天才……109
天才的贫困生活……112
惊人的速度写下惊世之作……114
“歌曲之王”与“交响乐之父”……119
遗物中的无价之宝……121
音乐命运的弃儿—舒曼
向往音乐的童年……125
步入音乐殿堂……129
苦涩恋情……134
蝴蝶飞舞……139
最后的乐章……142
波兰音乐的“民族之魂”—肖邦
音乐神童……145
告别祖国……148
五彩巴黎……151
闲情已逝……155
生命的余晖……160
浪漫主义“钢琴之王”—李斯特
名师出高徒……165
小荷才露尖尖角……167
失败的婚姻……170
魔力四射……175
浪漫的旋律……177
天主神父……179
音乐之子—柴可夫斯基
音乐之子痴心不改……183
勤学苦练辟蹊径……185
执教生涯露光芒……188
奇特恋爱遭情伤……191
春蚕到死丝方尽……197

媒体评论:

在线试读:

先死而后生的“音乐之父”—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是18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被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甚至被誉为“欧洲近代音乐之父”。巴赫是巴罗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一生没有离开过德国,因此其作品最能反映当时德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风貌与特点,这也正是巴赫音乐的灵魂所在。巴赫一生的作品浩如烟海,其在世时生活贫困,作品无人过问,死后数十年方才得到人们的重视,成了历代著名作曲家崇拜和学习的榜样。
巴赫的才华及其音乐形式的多样、思想的深刻犹如大海一样,以其深奥莫测的源流、变幻无度的色彩、悠然而逝的啸声,令人肃然起敬。大音乐家贝多芬对巴赫才华的赞叹:“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名字德文为Bach,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恩格斯称他为德国黑暗时代的“闪光”。
音乐世家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于德国图林根州的爱森纳赫市一个受人尊敬的音乐世家。他的高祖面包师菲特·巴赫就是个音乐迷,甚至在他去磨坊磨面的时候,也带着他心爱的齐特拉琴。他的曾祖父约翰内斯是远近闻名的乐师。约翰内斯的次子塔利斯朵夫是巴赫的祖父,也是个乐师。巴赫的父亲是爱森纳赫市的小提琴家。到巴赫已是第五代了。巴赫的哥哥是一名出色的管风琴手,曾教他学习音乐。巴赫的活到成年的10位子女中有3个继承父业,成为很有影响的音乐家。他的次子卡尔·菲里普·埃马努埃尔·巴赫长期居住于汉堡,被称为“汉堡巴赫”;他的第三个儿子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长期居住伦敦,被称为“伦敦巴赫”。他们在音乐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前者对海顿、贝多芬等有着直接的影响。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三百多年间巴赫家族中共出现了52位音乐家。像这样的音乐家族,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在医学和遗传学上也是一个难解之谜。
在巴赫生活的小城镇里,人们非常热爱音乐,几乎每个家族都会定期举办音乐聚会,巴赫这样的音乐世家更不例外。每个秋季,全家族的成员都会在图林根举办家族音乐会,在一起唱歌、跳舞、演奏乐器,还深入研讨新的创作方式。巴赫从小就是在这样具有民族性和群众性的音乐生活中熏陶成长。同时,他的父亲安普罗修斯·巴赫在他小时候就向他传授专业的音乐技艺。在这样的环境中浸染,他成为伟大的音乐家也可以说是必然的。7岁那年,巴赫进入当地一所教堂附属的拉丁语学校上学,是个成绩超群的学生。他还参加由学生组成的圣歌队,在各种节日演出中以及婚丧大事的仪式上演唱宗教歌曲,总能得到老师和雇主的称赞。
如果非要说巴赫有一个快乐的童年,那也是9岁以前的事了。9岁那年,对于人生还有无限美好憧憬的小巴赫来说是灾难性的一年。上帝让这个宠儿体会了永远分离的痛苦和无奈,不可逃避地承受了失去至亲的打击——两年内,父母相继去世!成了孤儿的他只能随着哥哥约翰·赫里斯托夫来到奥尔德鲁夫城,开始跟当风琴师的哥哥学音乐。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表现出突出的歌唱才能。据说他哥哥藏有当时几位最著名的德国音乐大师作品的手抄谱,对音乐求知若渴的小巴赫好几次想看这些谱子,可是不管他怎样哀求,他哥哥却从未答应过他,总是说他太小,还欣赏不了这些作品,或者以其他理由拒绝。但小巴赫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就悄悄起来,小心地把那心爱的手抄本从铁丝格栅里拉出来,借着月光一笔一画认真地抄写。为了索取知识,年仅10岁的小巴赫真是可悲又可敬啊!就是这样的求学态度,竟然也没能打动铁石心肠的哥哥。在小巴赫第一次弹奏这些乐谱时就被他哥哥发现了,毫无怜悯之心的他无情地从孩子手中夺去乐谱,撕得粉碎,这可是他半年的心血啊……长时间在月光下抄乐谱对眼睛造成的伤害,成为他晚年双目失明的直接因素。
巴赫15岁时,他哥哥家的第五个孩子出生了,因为孩子太多,吃饭都成了问题,所以他不得不选择离开,到外面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1700年,巴赫从哥哥家出来,步行来到了大约200公里外的吕讷堡,在那里,他凭着美妙的歌喉和出色的小提琴、管风琴的演奏技艺,找到圣·米歇尔学校的合唱班当了职业歌手,同时进入当地的一家神学学校学习。在这里的两年期间,巴赫翻阅群书,学习了所有能找到的优秀音乐,融万家音乐风格为一体。通常,为了欣赏到国内优秀音乐家的演奏,没钱坐车的他就步行很远,到汉堡这个大城市去听歌剧和著名风琴师的演奏。他以极强的融会贯通能力包容了一切,又改造了一切,实现了真正的自我。在音乐道路上,他如辛勤的蜜蜂,不辞劳苦、孜孜不倦地到处寻找和吮吸营养,一生中曾向许多有名的音乐家请教,但却从未得到过一位正式老师的长期指导。正因为刻苦追求和奋发学习才成就了这位杰出的演奏家、乐器鉴定家和作曲家。后来,当有人问到巴赫的艺术是怎样达到这样完美的境界时,他严肃而简单地回答道:“这是由于我下过一番苦功,如果谁像我这样下一番苦功,他也会达到同样的境界。”
魏玛时期
巴赫的创作生平可以从他一生中所生活的三个地点划分为三个时期。魏玛时期,作为一名闻名遐迩的管风琴师,巴赫的主要贡献在于对管风琴的改造。
1702年巴赫从圣·米歇尔学校毕业了。巴赫的成绩是优良的,他完全可以上大学深造,但为了生活却不得不自谋职业。
1703年他在阿恩斯塔特新教堂谋到管风琴师的职位。这个教堂有一架性能很好的管风琴,也正是这架管风琴强烈地吸引了年轻的巴赫,让他更加富有激情地去演奏。在这里他全面而充分地掌握了管风琴和古钢琴演奏的技艺,并因此享有演奏名家的声誉。这一时期他所创作的管风琴作品,充分展现了他在管风琴中表现广阔的音域与丰富复杂的和声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他在青年时代就成为了大师。他这时创作的耶稣复活节大合唱《你不要把我的灵魂抛弃在地狱里》,具有宗教音乐所少见的戏剧性,乐曲中表现的苦难形象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乐队对现实主义手法的伴运用作了大胆的尝试。从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巴赫的创作思想是探求如何在音乐中表达最能代表大众的感情。由于他具有人道主义的崇高信念和对美好生活不屈不挠的追求,他的音乐往往生机勃勃,富有人情味。
巴赫从不放过学习的机会,只要有大师的公开演奏,他都会去听,即使是徒步几个小时。1705年秋,巴赫利用一个月的假期,到吕贝克去听德国著名音乐家狄特里赫·布克斯特胡德的音乐会,因为被音乐深深吸引,他在不知不觉中过了四个月,当他回到阿恩斯塔特的时候,上司暴跳如雷,对巴赫进行正式审判。其实这只是一个早就对他产生不满想惩罚他的借口。
年轻的巴赫在教堂弹奏管风琴时,往往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创造性的激情。这就破坏了当时宗教音乐惯有的规范,引起了上司和教会当局一部分狭隘思想人士的不满。上司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在宗教会议上列举罪状,说巴赫在圣咏中加进许多不能让人忍受的变奏,在圣咏中混杂许多异端音响以致使教友大惑不解;说以前巴赫醉心于管风琴弹奏,一弹就很长时间,而如今批评他后,他又走到另一极端,弹奏时间极短等等。他以高高在上的领导气势逼问巴赫,在一次布道时为什么跑到酒窖里去了,为什么和一位姑娘在教堂里弹琴取乐等。其实这位姑娘是巴赫的远房表妹,后来成为巴赫的妻子的玛丽亚·巴巴拉。面对这些粗暴的审问以及带侮辱性的申斥,巴赫气愤极了,忍无可忍的他以辞职离开结束这段音乐生涯。
1707年10月,也就是辞职的这一年,在阿恩斯塔特一座简陋而狭小的教堂里,心心相印的巴赫与巴巴拉结为夫妻。后来他们生了7个孩子。虽然生活艰苦,但是这对患难与共的夫妻却过着幸福的日子。同样生于音乐家族的巴巴拉有很高的音乐素养,全心支持丈夫的事业,教导孩子健康成长。后来长子与次子都成长为出色的音乐家。婚后,巴赫在米尔豪森当圣布拉吉斯教堂的管风琴师。那里只有一架破得不堪使用的管风琴和一支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合唱队。教会的主事整天忙于烦琐的神学争论,丝毫不注意音乐问题,使巴赫白白地浪费了一年的时间和精力,只好请求离职,他在辞呈里写道:“……我尽我微薄的力量和智力,努力改善几乎是所有教区的音乐演唱的质量……但遗憾的是我遇到严重的阻碍,并且在目前看不出情况好转的迹象……”可见,热爱音乐的巴赫是多么忠于这项事业!
1708年7月,巴赫离开了米尔豪森,在魏玛宫廷任风琴手。虽然巴赫在这个封建势力极顽固的小邦国的宫廷里待了9年,但由于公爵和音乐奴仆尊卑分明,巴赫仍然处于奴仆地位,只不过从教堂到了宫廷而已。但在这里他不得不尽快写作,采用各种演奏手法,以应付宫廷的需要;在这里他接触了更多的世俗音乐;在这里他作为管风琴家声名大振,创作也渐渐成熟。1717年巴赫被召到德累斯顿参加宫廷举办的一个法国古钢琴家、管风琴家路易·马尔珊音乐会。全城的贵族、名流、富人都在现场,他们对音乐都有极高的兴趣和欣赏力。演奏开始了,马尔珊将一首法国歌曲弹得十分精致热情,变奏得很巧妙,博得许多掌声。这时站在他旁边的巴赫也被请求弹奏古钢琴,巴赫欣然接受了请求,先弹了一个前奏曲,曲子并不长,然而却意外巧妙,接着他奏出马尔珊刚才弹过的那首法国歌曲,并将这个歌曲用从来没有听到过的新技巧变奏了12次。他弹完后,那些一向崇拜外国人的贵族也不得不为他的即兴演奏才华而震惊。先是沉默了几分钟,然后是全场雷鸣般的掌声。显然听众们是没过足古钢琴瘾,随即提出要巴赫与马尔珊进行一次友谊比赛,其方式是各自将对方写出的一个主题不经任何准备即兴展开演奏。这不仅是两位音乐家的比赛,在德国这些王公贵族的注视下,这次比赛也意味着德法两国在音乐领域的成就和水平。以前马尔珊在演奏方面从未认过输,可这次却不敢应战,于商定好演出的当晚跑了。这次事件,使巴赫成为德国音乐家与外国人竞争比赛的第一个胜利者。
巴赫在魏玛多年,只升到乐长助理的职位。后来乐长去世了,巴赫完全有理由补这个空缺。然而,公爵却把这个职位给了另外一个毫无天分却善于玩弄权术的家伙。这对巴赫的人格无疑是一种侮辱,也是对音乐尊严的侮辱。于是巴赫愤慨之下离开魏玛,来到寇顿。这次的离开,是巴赫一家与魏玛的永别。
寇顿时期
1717年,巴赫在寇顿王子的没落的小宫廷中担任乐长。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当宫廷乐长。由于奎登公爵非常爱好音乐,他甚至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抽取三十分之一作为经费以组成18个人的乐队。巴赫的任务就是给王子的歌唱伴奏,弹古钢琴供他欣赏。巴赫在奎登宫廷服务了6年,他的重要器乐创作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主要集中在器乐重奏和古钢琴方面。1720年完成了出色的古钢琴曲《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和赋格曲》;1721年,巴赫写了C大调、D小调的管弦乐组曲、法国组曲;1722年完成了复调音乐的最高典范《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形成另一种音乐风格的基础;1723年写了三部创意曲等等。他献给勃兰登堡侯爵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富于生活气息,也具有骄傲、华丽的贵族气质。这一时期,是巴赫艺术创作的巅峰,他开始寻找最简洁、最朴素的方式,以尽可能少的素材来构成一部音乐作品,其创作风格被认为具有广阔和大胆的思想与技术手法。
1720年夏,巴赫的妻子巴巴拉去世,他处在极度痛苦中,但为了孩子却不得不振奋。于是他谋求汉堡的圣·亚科夫教堂管风琴手这一空缺职位,当应征者听说巴赫是他们的竞争对手后,都知难而退。可最终,汉堡人却把这空缺给了一个“用钱弹奏前奏曲比用手指弹要巧得多”的人,这个人用钱买到这个空缺。巴赫又转而申请莱比锡的圣·弗玛教堂会唱指挥的职位。经过几番周折后,最终作为“平凡的音乐家”而被莱比锡市政府选中,并提出极其苛刻的条款让巴赫签字,“我要以我的起居言行做合唱团学童的榜样,我要以诲人不倦的精神给学童上课……服从视察先生和学校首长以委员会的名义所要采取的一切措施……为了节约开支,不仅须勤劳地训练学童声乐,还须训练器乐;所教的音乐不要太长,也不要类似歌剧的音乐,要适合听众的虔诚的精神……不经委员会批准不得任大学的任何职位,不经市长批准不得擅离城市”等等。另外,还得教学童们拉丁文作为兼差。
这显然是一条无形的枷锁。巴赫很长一段时间不愿同意这些屈辱的限制,但又别无出路,无奈之下,于1723年5月带着新婚妻子——歌唱家玛格达琳娜和孩子们到了莱比锡。
莱比锡时期
莱比锡是德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是个繁荣的商业城市,也是自由的都市,在法制上可以不受那里的萨克森公爵的统辖。由大学生和地方上的音乐爱好者组成的音乐学会定期举办世俗音乐会。这种新的音乐机构,新的音乐沟通形式,强烈地吸引着巴赫。在那里他演奏了一首自创的教会康塔塔,该市的议员们听了非常钦佩,他因而获得了圣·汤姆士教会的乐长工作。此外,他还做其他三个教会的音乐指导。
巴赫新任的乐长职务,包括组织和训练圣歌队、教学生拉丁语、写作教堂礼拜用的音乐,同时还要兼该市的音乐监督以及其他三个教堂的相关职务,他要对整个莱比锡市的教堂音乐负责。然而市政当局所拨下来的经费却少得可怜,学生们为了生存和学习,不得不经常到大街和广场卖唱,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街头卖艺的学生们更是苦不堪言,感冒、发烧、中暑常有发生,还被那些维持社会治安的部门撵来撵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的音乐水平可想而知。为此巴赫上书市政局,以几乎掩盖不住的愤慨和苦痛的心情描述了音乐事业的状况和贫乏的物质条件,指出“德国音乐家皆处于困境,其中多数忙于糊口,实无暇顾及进修提高……如停止补助即为剥夺我改善音乐情况之能力”。这使音乐事业非但未得到些许改善,更甚的是换来更多的攻击和迫害。所有官僚上司都攻击起这个他们称之为“刚愎自用”的教师来。在市政局的会议记录中就记载着这位大音乐家的许多“罪状”,说什么他“未通知市长先生,将学生合唱队私下送往外省。未请假擅离职守”,对此“教师不仅无悔改表示,此次甚至不愿作任何解释”,于是判决为“教师屡教不改”,予以降职降薪处分,以示惩处。
当巴赫为了发展德国音乐,向宫廷索取几文钱而屈辱地写申请的时候,德累斯顿的宫廷却为一家意大利歌剧团每年花费四千五百左右的银币。巴赫每年在莱比锡的收入刚刚700塔列尔,而意大利歌剧女明星每年却收入五千到一万塔列尔。德国大剧作家、政论家莱辛曾经这样讲道:“天才即使不是生在极端贫困的阶层,也是生在生活艰苦的阶层。老天好像要在这样的阶层里比其他阶层里出更多的天才似的。”历史证明,确实如此。
巴赫以其在管风琴和古钢琴上无与伦比的技艺,吸引了不少崇拜者和朋友,其中有德国卓越的歌剧作曲家哈塞及其夫人——著名意大利歌唱家浮斯汀·鲍尔多尼。1729年巴赫成为莱比锡音乐学会的领导人以后,他就献身于这一工作,置教会当局讨厌的干扰和监视于不顾。他以指挥家的身份常常在公园、咖啡馆、娱乐场所等群众性的音乐会上演出。新的音乐活动方式、新的听众也就赋予作曲家以新的创作任务。这期间,他为了迎合市民的趣味和要求,创作了管弦乐组曲、世俗大合唱等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也为教堂写了许多很好的音乐作品,如《马太受难曲》(1729)、《B小调弥撒》(1738)、《平均律钢琴曲集》卷二、钢琴协奏曲《意大利协奏曲》《高尔德贝格变奏曲》等。在莱比锡的前十几年正是巴赫创作的顶峰时期,然而掌管全城的市政参议员们的卑贱的品行更为毕露,他们摇尾乞怜于比他们地位高的人,蔑视社会地位较低的人。因此,权贵们的粗鲁辱骂、不公平的态度总是像幽灵一样追随着巴赫。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利,巴赫想取得萨克森宫廷音乐家的称号,他便把自己写的《B小调弥撒》的两个乐章送往德累斯顿。这虽然是宗教作品,但是其音乐精神相当广阔,就像是在面向全人类说话,已经远远超过了宗教的局限。还附了一份以从前不曾有过的乞求口吻写的呈文:“至高无上的陛下,我非常荣幸地把我在音乐上的一点小技呈献在您面前,这作品写得很坏,本来是不值陛下一顾的,但我恳求陛下接受并出于闻名天下的慈悲心,把我置于陛下的庇护之下。多少年来我在莱比锡两个主要教堂内主持音乐工作,却因此受到各种不应有的凌辱,同时还得接受把这职务的薪金逐次降低的待遇。假如陛下垂恩赐我以陛下的宫廷乐团音乐家的头衔,使陛下所属一体周知,则一定可以改变这种情况。”以下是谢恩和签字。在这里我们不能因为他向国王乞求就鄙视他的人格,这是巴赫几十年漂泊生活所致,他渴望在王公贵族的庇护下,免遭迫害带来的痛苦。这样的奴仆生活又持续了三年后,巴赫才获得选侯宫廷音乐家的称号,但这并没有给巴赫的生活带来任何好处。市侩的敌视和排斥压制了他的坚毅性格,挫伤了他向苦难进行斗争的坚强意志。
巴赫在他最后十年里对社会活动的兴趣大大减退。这时的巴赫心态已趋平和。1740年他辞去了音乐学会的领导职务,开始全身心地构造更富有哲学意蕴和自省风格的作品。巴赫晚年所写的《音乐的奉献》和《赋格艺术》两部作品,是复调音乐大全,其中艺术技巧问题的解决已臻复调风格登峰造极的境地。长年累月的辛勤创作,使晚年的巴赫患了眼疾,两度开刀无效,最后双目失明。晚年,这位音乐大师病得只能躺在床上,口述着让秘书帮他修改作品。
在巴赫的一生中,贫困与死亡像一对可怕的魔影紧紧相随。
他不仅从未享有富裕舒适的生活,而且从9岁起就因父母相继去世感受到死的阴郁;长大成人做父亲后,又眼睁睁地将自己孩子中的10个送进坟墓(他先后两次结婚,共生有20个孩子);晚年双目失明。1750年6月28日,巴赫在生活了27年的莱比锡与世长辞,音乐王国里又少了一颗璀璨的巨星。当时他的死并没有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应。一代伟人默默无闻地走完一生,安安静静地离去,正如65年前静悄悄地来一样。他的躯体被安葬在圣·约翰教堂的墓地。

书摘与插画:

商品评价

还可输入255个字符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数字多媒体 | 最新招聘 | 版权合作 | 联系我们
Hi智车

北京凤凰含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凤凰含章网站(hanbook.cn)版权所有.备案编号:京ICP备19043788号-1
购书热线:13311182098 010-6493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