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24.80
作 者:
出 版 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8-01
ISBN:9787553751863
版 次: |
1 |
页 数: |
200 |
字 数: |
90000 |
印刷时间: |
2016-08-01 |
开 本: |
16开 |
纸 张: |
高松纸 |
印 次: |
1 |
装 帧: |
平装-胶订 |
正文语种: |
|
编辑推荐:
追寻名人成功的足迹
汲取我们成长的动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名人的足迹从未被时间所湮没,他们的故事犹如点点星光,在逝去的岁月中熠熠生辉。他们用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不懈的追求,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重的色彩。让我们穿越时空,揭开孔子、柏拉图等大哲学家们人生的神秘面纱,从他们成功的轨迹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历史需要回顾,我们正在成长,这些不朽的群像、伟大的足音,将激励我们走向绚烂的未来。
内容推荐:
《伴随小学生成长的十大哲学家》选取了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十位著名哲学家,追寻并讲述了他们的成长历程,力求对
你的心灵有所触动,助你早日确定自己的人生航向。打开《伴随小学生成长的十大哲学家》,孔子、柏拉图等大哲学家们人生的神秘
面纱将在你面前一层层褪去。你会发现,他们的伟大人生都有赖于艰苦不懈的努力。相信只要努力,你也一样可以达到这样的高度。
作者简介:
学习型中国·读书工程教研中心由全国百位优秀小学校长、优秀教师组成,其中包括马步坤、朱雪玲等,联合编审,以打造中国
小学生爱读本经典为己任,为中国小学生拓展课外知识的新天地。
目录:
从王子到圣人——释迦牟尼
佛陀出世……13
俗世冥想……17
出城遇惑……21
苦行修道……24
悟道成佛……26
传播教义……29
大成至圣先师——孔子
少贱之年……33
好学不倦……35
兴办私学……37
仲尼从政……40
周游求仕……45
落叶归根……47
哲学之王——柏拉图
少年才俊柏拉图……53
师从苏格拉底……56
承师志游历四方……61
为理想创建学园……65
十字架上的救世主——耶稣
上帝之子……71
耶稣觉悟……73
耶稣受洗……77
天国运动……79
荣进圣城……82
犹大卖主……83
耶稣受难……85
用真理激励人心的伟大哲学家——培根
早慧少年……89
走上仕途……92
仕途失意……95
著书立说……98
英明永存……103
从学徒到思想家——卢梭
少年坎坷……107
青年漂泊……110
追求与挫折……112
一举成名……117
隐居创作……119
逃亡国外……121
孤独的晚年……123
永不过时的思想巨人——康德
诞生在不平凡的日子……127
走上科学探索之路……128
重返哥尼斯堡……131
真、善、美的统一……134
规则而丰富的生活……138
思想永不休止……141
思想上的伟人——黑格尔
少年黑格尔……145
在革命中成长……148
为“上帝之国”而奋斗……151
在耶拿成就“世界精神”……153
家庭事业双丰收……156
站在“奥林匹斯”之巅……158
为全人类幸福而奋斗——马克思
金色童年……163
少年宏志……167
甜美爱情……170
伟大友谊……173
创作《资本论》……177
与世长辞……180
精神分析学奠基人——弗洛伊德
非凡的犹太男孩……183
紧张的大学生活……185
初创精神分析学……188
甜蜜爱情与婚姻……190
在艰难中辉煌……192
学说的延伸和影响……195
病痛中的老人……197
媒体评论:
在线试读:
从王子到圣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约公元前565—约公元前486),原名乔答摩·悉达多,是佛教的创始人。他为了解救苦难中的众生,甘愿放弃荣华富贵的生活而苦行悟道。在他悟道后,又开始宣教济世、普度众生。在公元前3世纪,佛教在古印度开始广泛传播,后来佛教又从古印度向外不断传播,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至今世界上的佛教徒超过三亿。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理论对东方各国的文化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释迦牟尼不仅是宗教意义上的佛教创始人,他更是一位救世主义者、大哲学家、大教育家。
佛陀出世
大约2500年前,即公元前565年左右,释迦牟尼诞生在古印度一个名叫迦毗罗卫的国家里。迦毗罗卫国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麓,这是一个小国家,由部落酋长释迦族的净饭王领导着。释迦牟尼的父亲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净饭王,母亲是拘利族天臂城城主善觉大王的女儿摩耶。王后摩耶仪表端庄秀丽,性格温和贤淑,自从与净饭王成婚之后,他们的生活一直过得恩爱、美满。但是王后摩耶到四十岁的时候也未怀上一男半女,这使净饭王为了将来王位的继承人问题而整日忧心忡忡。净饭王和王后摩耶的青春岁月也随着匆匆的时光而渐渐远去,子嗣问题始终是他们的心头之患。然而就在王后四十岁那年满月节前几天,王后终于有了怀孕的征兆。在每年满月节的前七日王后都要举行隆重的庆典。在王后满四十岁这年满月节前的第七日的一大早,王后摩耶先用加了香料的水沐浴,然后举行了盛大的庆典,在庆典上王后捐赠了为数4万件的物品。在庆典上,王后还许下了心愿,希望能早日为国王生下子嗣。
晚上,一轮明月高挂在碧蓝透彻的天空,王后摩耶如往常一样舒适地躺在自己的床上,舒畅而安静地进入了梦乡。朦胧中,王后摩耶忽然看到天门静静地打开,一位仪表俊秀的男子骑着一只六牙白象腾空而来,从她的右肋进入腹中。这时王后摩耶看见自己的身体就像明月照耀着的样子,通体透亮得无一丝纤尘。见此情景,王后摩耶欢快无比,竟至无法抑制高兴的心情,突然一跃从床上跳了起来。这时王后摩耶忽然惊醒,发觉竟然是一场梦。
王后向国王诉说了自己刚才所做的梦。国王马上召集了64位婆罗门的祭师,盛情地招待他们并向他们描述王后的梦境,让他们来解梦。这些婆罗门祭师听后便对国王说道:“陛下,您不必着急,王后之梦是个喜兆,您将有子嗣了!但是,他将来会有两条道路:他或许会成为国王,一个宇宙的君王,拥有无数的财富;或者他会远离尘世,成为一名修道者。”净饭王听到祭师们的话之后很高兴,说:“他将统治迦毗罗卫,并将征服整个世界,成为世界之王,世界上所有的财宝和荣誉将永远属于他!”
摩耶王后从怀孕到分娩一共经历了14个月。按照当地的风俗,分娩要回到娘家去。于是,摩耶王后便在分娩的前几天准备回到娘家去。当摩耶王后和随从行至迦毗罗卫国都郊外的蓝毗尼花园时,为园中的鲜花绿柳所陶醉,便在花园中游玩,游玩一会儿便在一棵无忧树的绿荫下休息。她见这棵无忧树枝叶茂盛,柔软低垂,树上花果鲜丽,芬芳可爱,便举手攀摘花果。就在她举手攀摘花果之时,恍惚中从右肋生下了王子。这位王子便是乔答摩·悉达多,也就是后来的佛祖释迦牟尼。
据佛经上记载,王子刚生下来就会说话,无人扶持就能行走。他身上发出万道金光,目光注视四方,举足行了七步,每步地上都出现一朵莲花。一时间,香风四散,花雨缤纷,仙乐合奏,诸天神齐声赞颂。地上也自然涌出二泉,一冷一暖,甘甜纯净。后来,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蓝毗尼花园成为佛教徒世代朝拜的圣地。净饭王喜得贵子自然十分高兴,便给他取名悉达多,意思就是“吉祥平安”,但是摩耶王后却在生下王子第七天染病去世了。小王子在失去母亲后便由他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照料,他虽然失去了母亲但却不缺少母爱。小王子在姨母的悉心照料下,慢慢地长大。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悉达多也一天天地成长为一个活泼可爱、聪明伶俐的幼童。净饭王非常宠爱小王子,他想尽一切办法来使王子开心,使王子快乐。他收集了全国所有好玩具,供王子玩乐。王子也非常喜爱这些玩具,他不仅拿着玩耍,而且有时将它们拆开来,仔细研究它们构造的原理。王子从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超常的天赋和智慧,他有时十分顽皮,有时又十分沉静,小小年纪,就爱一个人呆呆地沉思。花园是王子休憩玩耍的圣地,树林间是他散步沉思的处所,池边有他悠然自在的身影。
俗世冥想
悉达多天资聪慧、悟性极佳,从小就喜欢思考,喜欢提问题。其父净饭王期望他长大以后成为“转轮圣王”,有意加以培养。他命儿子同释迦族儿童约万人一起到教书法师跋陀罗尼的学堂学习。悉达多很快就脱颖而出。对王子的博学多才,法师常常惊叹不已。除此之外,王子还学习哲学、韵文、占学、数学、历法、祭法、技艺等多种知识与技能。
悉达多是王位的继承者,而且他的父亲净饭王也相信他将会成为一代圣君。因为他受过良好的宫廷教育,并且由于他的天生智慧和资质,在十五岁时,已经学完了文事、武功所有的知识了。因此净饭王为他举行灌顶授职大典,宴请邻国诸王、大臣、婆罗门众等来观礼,用四海水为他灌顶授印,立为储君。
也许是生就的性格,7岁以后的悉达多已经对日常的玩耍没有多大的兴趣了,这时许许多多的自然界的现象引起了他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思考的问题也越来越深奥。当他看到喜马拉雅山上巍峨矗立的雪峰时,他便想到了人类自己,与高山相比人类是多么的渺小、短暂。同时他又想到人生虽然短暂,但人类却是有思想的,因而,人类又是伟大的,值得骄傲的。这许许多多的问题困扰着他,于是他问他的姨母和父王:为什么世界上有高山、有积雪、有峭壁、有怪石……还有人类?这所有的一切都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然而,他并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
为了解答儿子的问题,也为了儿子将来能够成为一代圣君,净饭王聘请了一位道德清高、学识渊博,身为婆罗门教法师的大学者——跋陀罗尼做悉达多的老师。在古代印度,文化为婆罗门阶层所垄断。
当时,古印度的最高学术是“五明”和“四吠陀”。“五明”即五种学问,包括医药学、宗教学、声韵学和语言学、工艺学和历算学、伦理学和逻辑学;“四吠陀”是指古印度四大门类的宗教经典:《梨俱吠陀》《耶柔吠陀》《娑摩吠陀》《阿闼婆吠陀》。这些知识都是高深莫测、晦涩难懂,又充满着宗教神秘色彩的学问,但悉达多在跋陀罗尼老师的指点下,没几年就完全掌握了这些学问。跋陀罗尼也以能有这样一位传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每次见到净饭王都大大称赞:王子生由天赐,将来定是大器大才,前程不可限量。净饭王听后也是乐不可支。
悉达多凭借其天生的聪慧和经过刻苦钻研而掌握的知识与本领,如果用在安邦定国方面,必定会成就一番伟业。可他并没有向着他父王所期待的方向走去。早期的启蒙教育使他对世界和人生的各种问题产生了种种疑问,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有时他的问题老师也不知道如何回答。当他听完婆罗门教主变为天神警戒人们不要相互残杀的故事后,问道:“禽兽的同类都不互相残杀,而人类为什么要相互残杀呢?人类什么时候才会有一个祥和、平等和友爱的世界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层出不穷。有些问题看来有些稀奇古怪,如:“一个人聪明绝顶,但不能使自己不死;一个绝对愚蠢的人,也不会愚蠢到死亡。那么,死亡的权柄,究竟掌握在谁的手中,对每个人是否平等?如果死亡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为什么人的生命又有长有短?”跋陀罗尼法师最后在自己的学生面前实在觉得无能为力了,于是对学生说:“我想,将来会有那么一天,人生的一切玄机奥妙都尽在你的脑子里,而我却终生一无所知。”
悉达多对人生的意义、价值、生命的长短、死亡的含义等思考得越多,就越发觉人生虽然就那么短短的几十年,然而却要经历那么多的苦难、挫折、病痛……然而就是在这样短暂的生命中,人们却不顾一切地、执著地追名逐利。这些问题无时无刻不萦绕在悉达多的脑海中,使他食不甘味,夜不能眠。从此,悉达多殷切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他虽然是苦苦思索,但却得不到答案,于是他陷入了彷徨和迷茫的境地。
悉达多整天“胡思乱想”,使得净饭王忧心忡忡、焦虑不安。尽管帝王之家每日歌舞升平,有赏不尽的舞姿婀娜的美女,听不完的优美动听的乐曲,喝不尽的美酒,吃不完的珍馐……然而悉达多却不为所动。对于这一切,他表现出一种难言的厌恶与忧郁,他常常离开灯火辉煌的宫殿,独自在花园里观赏美丽的夜空,似乎只有那宁静的星月才能理解他。
出城遇惑
在当时的社会里,婆罗门教仍有一定的影响。其教义规定青年人要经历四种生活,即梵行期、家住期、林栖期、遁世期。悉达多也曾出门游行过。也正是这样的出城游行改变了悉达多的命运。
悉达多从小在父亲的宠爱中长大,生活无忧无虑,从不曾出过宫门半步,因此也不知道民间的疾苦。当他走出宫门,在城外看到天地间弱肉强食的现实以及生老病死的痛苦景象后,他无法承受,更是希望找到解脱人生苦难的方法,以至于后来走上了出家修行的道路。据佛经记载,悉达多一次在野外看到一只鸟儿吃掉一条受伤后正在挣扎的小虫,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并且他还由此想到天下的苍生的境况也是如此,此后他便产生了出家的念头。后来,这一念头被净饭王察觉。净饭王为了打消他出家的念头,便想到用美色来迷惑他,于是便为王子举行了选妃的活动。后来,悉达多在娶了端庄贤惠的耶输陀罗后,整天沉浸在幸福的时光中,暂时忘了先前的烦恼。
一天,悉达多出宫游玩,在东门看到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他想不到人世间竟然会有这样痛苦的事,人会慢慢地变老。后来,他又想到自己也会慢慢地变老,更是痛苦万分,生出了无限的烦恼。不久,悉达多再次出游,这次他在南门看到一个面色憔悴在病痛中挣扎的病人。他在看到这个病人后又联想到世上的人都会生病,想到生病时会很痛苦。这时,他再也没有心情游玩了,便闷闷不乐地返回王宫了。经过两次的出游和所见所感,他更加希望出家修行了,更加希望找到解脱痛苦的办法。这次出游不久,悉达多就又向净饭王提出出游的请求。净饭王为了不再发生前两次的情况,便命其从西门出游并事先赶走了老人和病人。但令净饭王不想看到的事情是发生了。这次,悉达多遇到的是送葬,这比前两次还严重。他想到,人们无论贵贱都要经历生老病死,而且死后只剩下一个躯壳,同时还给家人带来痛苦。想到这些,他更加悲伤,也更迫切地希望找到解除世人一切痛苦的办法。
过了不久,悉达多又出北门游玩。这次他在北门外的一处园林中遇见了一位出家人。当他正在苦思如何解脱生老病死的困扰时,那位出家人对他说:“世间万物都逃不脱生老病死,解救的办法不在皇宫在山林。”说完之后便飘然而去。听到出家人的话后,悉达多豁然开朗,准备到山林中去寻找解脱众生痛苦的办法。
回到王宫后,悉达多便向净饭王提出出家修行的请求。净饭王断然拒绝了他的请求,并下令严加戒备以防悉达多再次出宫。净饭王还苦心孤诣地令人建造春、夏、秋三时宫殿,增设诸般妙乐歌舞,以悦王子耳目,想打消王子出家之念。无奈,悉达多出家修行的决心已定,加强戒备也无济于事。
在一天深夜,悉达多终于找到机会逃出了王宫。这天晚上他偷偷地来到妻子的房间,看到正在熟睡的妻子和儿子,想要抚摸他们,但又怕惊醒他们打乱自己的逃跑计划。于是,他在看过妻儿之后便策马扬鞭向宫外跑去。他放弃了王位,放弃了荣华富贵的生活;离开了年迈的父亲,离开了娇美的妻子,离开了可爱的儿子,去寻找自己的理想。出城后,悉达多对天起誓:如果不能够看破生死,不能够斩断情丝,不能够找到解脱痛苦的办法,他决不回宫、决不和父亲妻儿相见。他的仆人紧紧地跟着他,并苦苦地劝他回城。悉达多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便用剑削掉了自己的须发。
悉达多四出城门,见到生灵涂炭、生老病死,产生人生如苦海的想法,且迫切地希望寻求解脱是他走上出家修行道路的主观原因。此外,悉达多走上出家修行道路还有其社会原因。悉达多生活的时代是印度各种矛盾极其尖锐,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残酷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提心吊胆。为了逃避社会现实、躲避战乱,许多人借修道之名躲在深山中,这些人中也不乏王公贵族。虽然悉达多和他们的目的存在很大的区别,但原因却都是一样的。
书摘与插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