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凤凰含章图书网!
含章文库

伴随小学生成长的十大艺术家
小学生爱读本-全新改版

定     价:¥24.80
作     者:
出 版 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8-01
ISBN:9787553751849
版 次:  1 页 数:  200 字 数:  95000
印刷时间:  2016-08-01 开 本:  16开 纸 张:

 高松纸

印 次:  1 装 帧:  平装-胶订 正文语种:  

编辑推荐:

追寻名人成功的足迹
汲取我们成长的动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名人的足迹从未被时间所湮没,他们的故事犹如点点星光,在逝去的岁月中熠熠生辉。他们用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不懈的追求,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重的色彩。让我们穿越时空,揭开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大艺术家们人生的神秘面纱,从他们成功的轨迹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历史需要回顾,我们正在成长,这些不朽的群像、伟大的足音,将激励我们走向绚烂的未来。

内容推荐:

《伴随小学生成长的十大艺术家》选取了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十位著名艺术家,追寻并讲述了他们的成长历程。力求对你

的心灵有所触动,助你早日确定自己的人生航向。打开《伴随小学生成长的十大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大艺术家们人生的神

秘面纱将在你面前一层层褪去。你会发现,他们的伟大人生都有赖于艰苦不懈的努力。相信只要你努力,也一样可以达到这样的高度。

作者简介:

学习型中国·读书工程教研中心由全国百位优秀小学校长、优秀教师组成,其中包括马步坤、朱雪玲等,联合编审,以打造中国小学生爱读本经典为

己任,为中国小学生拓展课外知识的新天地。

目录:

文艺复兴的精神代表——达·芬奇
神童画家..13
初露天才..15
餐厅墙壁上的完美之作..18
天才间的竞赛..22
《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25
漂泊的晚年..29
忧伤的胜利——米开朗琪罗
初显奇才..33
新时期的到来..36
西斯廷的英雄..38
英雄的悲凉..42
屈服下的抗争..45
最后的抗争..46
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拉斐尔
走进画室..51
梵蒂冈壁画..57
选择妻子..62
画中病故..68
十七世纪佛兰德斯著名画家——鲁本斯
天才侍童..71
拜师学艺..73
做宫廷画师..75
巴罗克风格..78
画家的外交生涯..83
晚年的辉煌..85
十七世纪荷兰画坛巨匠——伦勃朗
弃学从艺..89
风靡阿姆斯特丹..90
生活与事业的顶峰..92
黑色的1642年..95
潦倒生活中的辉煌..99
自画像——伦勃朗的一生..103
印象主义之父——莫奈
画漫画的“坏学生”..107
学画的青年时代..109
与卡缪的婚恋..113
“印象主义之父”的艰苦历程..116
恬淡的乡间生活..119
《睡莲》相伴的最后岁月..122
火的崇拜者——凡·高
生命之诗的开篇..125
天路历程..127
走向艺术..130
巴黎之行..134
阿尔的黄金时代..137
在自我分裂中陨落..142
现代派艺术的领袖——毕加索
靠雪茄复活的天才..145
蓝色的忧郁和困顿..147
玫瑰色的爱情与艺术..149
立体主义狂潮《亚威农的少女》..152
迈向超现实主义..156
愤怒的声音《格尔尼卡》..158
画鸽子的和平之士..160
永远的毕加索..162
原始与野性的追寻者——高更
从业余习画到职业画家..165
原始生活的向往..170
与凡高的交往..173
梦归塔希提..177
华丽野兽派大师——马蒂斯
弃法从画辟独径..183
野兽画派成与衰..187
多方艺术造巨匠..192
大师晚年创奇迹..196

媒体评论:

在线试读:

文艺复兴的精神代表——达·芬奇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是文艺复兴艺坛三杰之首。他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他怀有神灵般的无限理想,试图重新创造世界的美,度量世界的广大无垠,解释世界的奥秘。他的抱负是发现一切、研究一切、创造一切。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把他列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第一巨人”。
学识渊博、技艺精湛的天才达·芬奇是永不满足的探险家。他思索的触角远远超越了他的时代,有的竟然能够与我们现在的时代汇合。虽然临终前他曾心酸地说过:“我一生从未完成一项工作。”但我们确信,达·芬奇将伴着《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走向永恒。
神童画家
文艺复兴是一场伟大的新文化运动,它在继承古代文艺精华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卓绝的创新。毫无疑问,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诞生文化巨人的时代。而最早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国家就是佛罗伦萨共和国。离佛罗伦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并不起眼的小镇,名叫芬奇镇。镇上有一个身材伟岸、相貌堂堂的公证人——皮耶罗·达·芬奇。这位生活颇为富足,身壮如牛的小镇公证员经常出入农家田舍。不久,他就有了一段桃色故事:他与同村的一位姑娘在不知不觉中相爱,并且使这位美丽而淳朴的乡村姑娘未婚先孕了。
1452年4月15日,芬奇镇的这位乡村姑娘在草屋生下一个男婴——达·芬奇。皮耶罗显赫的家族不能接受这位贫苦的乡下姑娘。后来,皮耶罗与一位具有社会地位的女人结了婚,达·芬奇便随祖父在田庄里度过了童年。
达·芬奇生性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总爱问为什么,深得母亲的喜爱。5岁那年,由于皮耶罗的妻子不能生育,皮耶罗便强行把他领回家调教抚养。达·芬奇的亲生母亲由于生活无所依靠只好嫁给一位农民,不久就去世了。
家里人都非常喜欢达·芬奇,尤其是他的继母更是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疼爱他。不久,继母也去世了,父亲续弦,这位继母仍没有生育,达·芬奇成了家里唯一的继承人。
达·芬奇的家庭是佛罗伦萨有名的望族,三代都是著名的公证人。幼时的他是在良好的知识环境中健康成长起来的。到了该入学的年龄,父亲就把他送入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父亲希望他学习法律,继承他的事业,做一名公证人。聪颖好学的达·芬奇,对任何事都很好奇,对数学更是具有浓厚的兴趣,常常提出一些疑难问题,问得老师瞠目结舌,十分窘迫。但是兴趣如此广泛的达·芬奇却唯独不喜欢法律条文。虽然爱好颇多,但只有绘画在达·芬奇心目中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每天一放学回家,他就扔下书包拿起画笔,不吃不喝,完全沉浸在绘画之中,人们都称他为“小画家”。
在达·芬奇的少年时代,绘画还是一项比较低贱的职业,达·芬奇的父亲一开始并不支持达·芬奇的绘画理想。有一次,一位农民想在自己制作的盾牌上画一幅画,便请达·芬奇的父亲帮忙带到城里请画师画。达·芬奇的父亲却把它交给了达·芬奇,想试试他的画艺。他让达·芬奇在盾牌上随便画点儿什么与众不同的、吓人的、“叫人起鸡皮疙瘩”的东西。达·芬奇决定画一幅惊心动魄、令人望而生畏的盾面画,以达到盾面的效果。他先阅读了几本有关妖魔鬼怪的书籍,然后就开始构思。有一天他突然想起了希腊神话中女妖墨杜萨的传说,并深受启发。墨杜萨是一个蛇发女妖,面貌凶恶,口喷火焰,头发是一条条毒蛇,她的魔眼可以使人僵化为石。于是达·芬奇开始收集女妖的资料,还找了蜥蜴、刺猬、壁虎等一些小动物藏在一间从不准旁人进入的房间里,观察它们可怕的形象。最终,达·芬奇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画成了一个骇人的妖怪墨杜萨,展示了自己的绘画天赋。
初露天才
1468年,达·芬奇全家迁居到佛罗伦萨,父亲把他送到了好友韦罗基奥的画坊学艺。韦罗基奥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大师,熟知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工程等方面的知识。他看了达·芬奇的作品后,认为达·芬奇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便欣然收他为徒。达·芬奇在那里开始系统地学习绘画和雕刻。同时他也认真学习和钻研各方面的知识,为后来在艺术及科学方面的成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达·芬奇在韦罗基奥画室上的第一课就是画鸡蛋,日复一日地不间断地画。不久达·芬奇便失去了耐心,对画蛋厌倦不堪。他问老师为什么要布置这么枯燥乏味、毫无意义的任务。韦罗基奥回答说:“别以为画蛋很简单,在1000只鸡蛋中从来没有两只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也是不同的。所以,要想在画布上准确地把它表现出来,非要下一番工夫才行。你要在绘画过程中训练用眼睛去观察形象,用手随心所欲地去表现事物,等到眼手一致时,对任何事物就能应对自如了。”老师的这番话给了达·芬奇很大的启迪,从此他便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绘画技艺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很快就成为了韦罗基奥最得意的学生。
1476年,韦罗基奥受圣萨尔宾诺教堂的委托绘制《基督受洗》,教堂限定他在复活节前完成,当时距离复活节只有7天的时间了。一向做事严谨的韦罗基奥不愿敷衍了事,他决定带达·芬奇去希莫尼湖写生。谁知中途遭遇暴雨,韦罗基奥受风寒感冒,高烧不止。由于任务紧迫,他只好叫达·芬奇帮他完成此画剩余的部分。
达·芬奇反复琢磨体会老师的创作意图后,只用一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这幅画。虽然只画了一位跪在基督身旁的天使,但其神态、表情和柔和的色调,已明显地超过了韦罗基奥。韦罗基奥在看了达·芬奇完成的作品后,十分激动地说:“任
何人都能看得出来,这幅画最出色的部分就是跪着的那个天使。在你画了天使之后,我不配再称做画家了。”从此,达·芬奇声名鹊起,成了佛罗伦萨有名的画家。
达·芬奇这一时期的创作还有《圣孕》《拈花圣母》等。一方面受老师韦罗基奥的影响,达·芬奇的作品思想丰富,有着抒情般的意境;另一方面吸收前辈画家乔托、马萨乔、波提切利等作品中的精华,他开始注意用姿态、动作和手势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达·芬奇在1481年创作的《博士来拜》,标志着他的艺术风格已达到成熟。此时他的技艺已明显超越了他的老师和同辈。该画由于他要动身去米兰而没有完成,但从原稿上仍可以看出他在构图和形象塑造方面所进行的艺术创新:圣母婴孩和三位博士形成稳定的三角形构图,说明他已不再从叙事的角度简单地罗列有关人物,而是对传统的题材进行彻底的改造。背景是按精确的透视法画的建筑遗迹和奔腾飞跃的马群,色调幽暗的画法使人物形象从阴影中突出,突破了传统绘画明晰透露的特点。达·芬奇的创新预示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
1482年达·芬奇接受米兰公国洛德维科·斯福查公爵的邀请来到米兰,并应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邀请绘制了祭坛画《岩间圣母》。《岩间圣母》被美术史学家视为文艺复兴时期第一幅纪念性的祭坛画,同时也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具诗意和最具达·芬奇艺术特色的杰作之一。这幅长198厘米,宽123厘米的杰作现藏于巴黎罗浮宫。
画中圣母居于图中央,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婴孩耶稣,一个天使站在耶稣身后,构成三角形构图。背景是一片幽深的岩窟,花草点缀其间。虽然画的内容仍属于传统题材,但表达手法和构图布局都表明了达·芬奇艺术水平的高深。他在作品中突破了以往用隆重场面来塑造圣母宁静形象的模式,而是把优美又富有诗意的大自然风景和非凡人物的秀美融为一体,歌颂人生的美好和大自然的美妙。这幅画中的形象概括、庄严、和谐、完美。年轻美丽的圣母马利亚以谜一般的微笑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岩间圣母》标志着达·芬奇创作盛期的开始。
在这期间,达·芬奇受到了米兰公爵高度的赞扬,虽赫赫有名,却钱袋空空。无奈,他只好给公爵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阁下,我明白您的思想转移到了别处……但愿阁下能想起我微不足道的服务……”信中他吞吞吐吐地提醒公爵,还有3年的报酬未支付给他,而目前他的“手头很紧张……”最后他说:“我愿终生为阁下效劳,随时服从你的旨意。”达·芬奇这种隐晦而又谦恭的提醒使米兰公爵感到异常惭愧,他很快便对自己的这种失礼行为作出了补偿。不久,达·芬奇便接到了一项使他的名字永垂史册的新任务——为米兰圣马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食堂创作《最后的晚餐》。
餐厅墙壁上的完美之作
1495年,达·芬奇开始创作举世闻名的壁画《最后的晚餐》,此画是他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品,被称为“人类绘画的极品”。这幅画被直接画在修道院的餐厅墙上,长910厘米,宽420厘米,取材于《圣经》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26章犹大出卖耶稣的传说,表现了基督耶稣被捕前和门徒最后会餐诀别的场面。
相传,耶稣曾在耶路撒冷的神殿上猛烈抨击伪善的人们,说他们是毒蛇的子孙。因此遭到他的宗教敌人的仇恨,他们欲将其置于死地。耶稣的门徒犹大因为惧怕黑暗势力而背叛了耶稣,他接受了祭司长30枚银币并答应做内应帮他们逮捕耶稣。逾越节的前夜,耶稣和他的十二名门徒坐在餐桌旁,共进庆祝逾越节的晚餐,这是他们在一起吃的最后一顿晚餐。在餐桌上,耶稣突然非常苦恼地告诉他的门徒们,他们其中的一个将出卖他;但耶稣并没说出他是谁,众门徒也不知道谁将会出卖耶稣。犹大被耶稣揭露了叛变行为,便提前离席去给敌人通风报信,带领敌人前来捉拿耶稣。
达·芬奇紧紧抓住最重要的情节,来表现戏剧性的冲突。当耶稣突然向门徒宣布,“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当中的一个人要出卖我”,正是这一瞬间,门徒们受他们内心感情的驱使,呈现出各种姿态和表情。
画中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十二个门徒分四组沿餐桌而坐。耶稣知道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摊开的双手显示了他的悲伤,但他仍是平静的。我们可以看到他明晰的轮廓衬托在背景墙的窗子上,透过窗子,湛蓝的天空犹如一只光轮环绕在耶稣的头上。在耶稣右边的一组人中,我们看到一个黑暗的面容,他的肘部搁在餐桌上,手里抓着一只钱袋,整个身体都仿佛往后退缩似的。他就是那个叛徒——犹大。他手中抓着的钱袋正是他本人的象征:他是为耶稣和其他门徒保管钱财的人。通过达·芬奇的绘画方式,我们不难辨别出这个罪恶的叛徒犹大。犹大的侧面阴影旁是圣·彼得,他有银色的头发和一双白晳的手,彼得的右手握着一把刀,刀尖对着犹大的背后,偶然间透着某种暗示。在所有门徒中,圣·约翰是耶稣最喜爱的一个。他和耶稣一样平静,显然已经领悟了耶稣的话。耶稣左边是小雅各,他摊开两手大声惊叫。从小雅各的肩上望去,是圣·托马斯,他疑惑不解的神色通过他竖起的手指表现出来。小雅各的另一边,圣·菲利普正往耶稣靠去,双手放在胸前似乎在说:“你知道我的心,我是永远不会出卖你的。”他由于爱和忠诚而显出苦恼的神情。
围着耶稣的这六个门徒,是画面所要表现的中心。侧面的巴塞洛缪与老雅各的身体向他们倾着,而他们身旁的老安德鲁并没有站起来,但他想听听,于是便举起手似乎在要求大家安静。右边还剩下其他三个门徒,他们正在讨论耶稣说的那句话,他们的手指向餐桌的中央。所有的这一切都发生在这幅伟大的作品之中,每当我们欣赏它时,都会从门徒的动作和表情中获得新的含义。
这本来是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传统题材,但只有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达到了最高的成就。巧妙的构图和独具匠心的经营布局,使画面上的厅堂与生活中的饭厅建筑结构紧密联结在一起,使观者感觉情景似乎就发生在眼前。在人物布局上一反平列于饭桌的形式,将基督独立于画面中央,其他门徒通过各自不同的手势、表情,分别表现出惊恐、愤怒、怀疑、表白和慌张的情绪。这种典型性格的描绘,突出了绘画的主题,与构图的统一效果互为补充,堪称美术史上最完美
的典范之作。
达·芬奇从1495年开始着手创作《最后的晚餐》。为了更好地把握人体,达·芬奇不顾教会的禁令,解剖尸体30多具,并深入生活,对各种类型的人进行长期细致的观察,琢磨他们的动作和神态。
《最后的晚餐》的创作时间集中在1495年至1498年间,在那段时间里,达·芬奇把全部的时间和心思都放在了绘画上,像疯了一样。与他同时代的意大利作家玛蒂奥·班杰洛曾与达·芬奇相处过一段时间,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从
太阳升起直到夜幕降临,达·芬奇的画笔从不离手,常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时,在正午时分,骄阳似火,我也会看到他从韦西亚议会大厦出来,直奔修道院,爬上脚手架,给某个部位添上几笔。”
达·芬奇的这种作画方式令有些人很不能理解。修道院的副院长以为作画就和在菜园干活儿一样,不能停歇。他一看到达·芬奇沉思默想,就以为他是在拖拉工作,心里十分不满,便跑去向公爵告状。公爵找来达·芬奇问话,达·芬奇回答说:“有天资的人,当他们工作最少的时候,实际上工作得最多。因为他们在构思,把想法酝酿成熟,然后很快地付诸实践。”他还说,这幅画还有耶稣和犹大两个人的头像没有画好,人间很难找到具有耶稣那样神圣仪容的人做模特;而犹大的头像更叫人伤脑筋,他不知道该如何表现这个叛徒的嘴脸。如果催得太急的话,他只有按照副院长的尊容画了。
公爵听后哈哈大笑,从此副院长再也没有告过他的状。

书摘与插画:

商品评价

还可输入255个字符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数字多媒体 | 最新招聘 | 版权合作 | 联系我们
Hi智车

北京凤凰含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凤凰含章网站(hanbook.cn)版权所有.备案编号:京ICP备19043788号-1
购书热线:13311182098 010-6493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