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列传第一
※ 原文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
※ 译文
学者们涉猎的书籍尽管很多,但是还要从《六经》里考察寻求依据。《诗经》《尚书》虽然残缺不全,但是还可以从此书中的《尧典》《舜典》《大禹谟》等篇中了解清楚。唐尧将要退位时,把帝位让给虞舜;虞舜要把帝位让给夏禹的时候,四方诸侯和州牧都来推荐,这才把他放在适当的位置上加以考察试用。禹主持国政几十年,建立卓著的功绩后,才被授予政权。这表示天下是极贵重的宝器,帝王是极尊贵的地位,所以传授政权是如此的郑重审慎啊!可是诸子杂记里说:“唐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仅不肯接受,反而还认为是一种耻辱,因此逃走隐居起来。到了夏朝,又有不接受商汤让位的卞随、务光。”这又如何解释呢?太史公说:我曾登上箕山,山上有许由的坟墓。孔子依次论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如吴太伯、伯夷这些人,都很详细。我听说许由、务光的德行非常高尚,可为什么在经书里却连一点大略的文字记载都找不到呢?
孔子说:“伯夷和叔齐不把以往的仇恨记在心里,因此怨恨也就少了。”“他们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还有什么怨恨呢?”我对伯夷的意志用心进行思考,看到他们没有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非常诧异。
他们的传记上说: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让叔齐做国君,等到父亲去世后,叔齐就想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由你继承君位是父亲的遗命啊!”
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